回覆列表
  • 1 # 小伍愛影視

    對於一件細節複雜的事情,我們不能簡單用對錯來評價。因此要先擱置對錯的形而上的判斷,將這個大問題切成片段事件來理解。

    一、查爾斯的初中由母親伊麗莎白決定,到普通學校接受公共教育。

    二、在普通初中內,因為查爾斯身份的特殊性遭受了校內同齡人的""cruel treat"".

    三、伊麗莎白聽從了初中校長的意見,要將查爾斯安排在伊頓公學。

    四、父親菲利普否定了母親伊麗莎白的意見,並堅持將查爾斯送往戈登斯敦。

    五、查爾斯在戈登斯敦高中生活極為艱難。

    我們再接著分析每件事。

    第一,為什麼查爾斯會成為第一個接受公共教育的王室子弟?為什麼伊麗莎白最初會選擇讓查爾斯接受公共教育和普通初中?

    可記得S1E7裡,伊麗莎白和母親王太后的對話嗎?伊麗莎白指責太后作為母親竟然看著自己接受那種家庭教育模式,讓她今天成為了一個缺少常識、對現實世界割裂陌生的人。

    王太后當時是這樣回答的——

    (本來應該有截圖或者影片的,但我真的很懶,想看自己去看。)

    我們可以把這個當做這是長期劇情的伏筆,側重於伊麗莎白個人的感性的心理經歷。給予兒女普適(同時是最優質的)公共教育。

    而同時出於現實的政治考量,我們要了解讓查爾斯接受公共教育,是多年來英國王室漫長的塑造親民形象,迎合公眾以維持君主制存在的妥協。當年是查爾斯接受公共教育;到了查爾斯夫婦,戴安娜不在宮內生育而選擇去醫院;現在威廉和凱特都快把倆孩子包裝成網紅了,喬治起名字都是選的賭博公司最大的盤口,不然全英博彩業公司和一半老百姓估計都得賠點錢

    這又得提及S2E5,我們可以瞭解階級之間的精神割裂究竟有多誇張。其實編劇已經非常委婉和溫和地表現了王室、貴族知識分子、中產平民之間的隔離。兩次世界大戰後的英國君主制在不斷地自我萎縮、折衷、割讓舊時代的特權來換取合法性認同。

    基於以上,那麼第二條客觀事實的發生也就不可避免了。查爾斯在小學、初中時候就學的問題上就沒有什麼餘地可言。就已知講,伊麗莎白和菲利普都是主張這一決策,說不定正太時期的查爾斯對此還頗為期待,不過最後被現實失望了而已。

    伊麗莎白和菲利普沒有義務為其他孩子的家教和行為負責。也沒有可能透過其他手段完全避免孩子遭受這種情況。說得殘酷些,就影視劇和已知材料裡的查爾斯、受到那些所謂的cruel treat,放在地球哪個角落都算不上cruel。

    此後在校長先生的建議下,作為母親的伊麗莎白還是比較傾向於照顧子女短期感受,伊頓是滿足她個人母性,給予孩子最多最好照料的選擇。同時伊頓是全英權貴子女聚集地,雖然選擇保守但理所當然,無可反對。宗室+外戚的長老、蒙巴頓勳爵,他的觀點其實就基本可以覆蓋大多數人。

    伊頓就在白金漢宮的腳下,查爾斯甚至可以每天回家睡在自己的床上。要是喬治·奧威爾和他是同代人,估計過個二十年,小說裡少不了惡意隱喻的反動材料。查爾斯對自己高中時代極為不滿,並且一生認為自己如果去了伊頓會比在戈登斯敦更快樂,在他當爹後把威廉和哈里都送往了伊頓。

    以此觀之,其實每個人的思考都是經驗主義的。

    而菲利普作為外來的外華人,他一直對英國上層社會是有隔膜的。戈登斯敦這一選擇,既是自負,同時也是自卑。

    菲利普不吝讚美戈登斯敦和他的老校長是優秀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者,是對自己本身認可的構建之上的。而對查爾斯強制移植自己的教育道路,不惜對伊麗莎白進行威脅,是在強硬地抗拒來突出自己與英國舊上層並不阿附。

    這位迎娶了英國女王的落難希臘王子是在藉此病態地保留自己那點自尊心和獨立性。彷彿在說——我還是可以做主的。他的妻子在這個問題妥協,其一可能是菲利普確實恐嚇住了她,另一個可能就是她也確實認可菲利普的決定是更為理智而長遠的。希望一個遠離王室家庭和貴族氛圍的教育環境,讓兒子在挫折裡成長沒有錯;伊麗莎白希望給予兒子通識教育,同時又希望保護其免受挫折,也沒有過錯。

    伊麗莎白不滿自己受到的家庭教育,被束縛在法語、歌謠、憲法這些大而無當的老古董裡,她發現自己完全脫節於自己的世界,這種恐怖的孤獨驅策她去指責還活著的母親。王太后有一句話說得很對——

    “你應該已經過了隨意指責父母的年紀。”那是十幾歲的戲碼,不應該三四十了還在玩。

    王太后說——

    1)我們給予了你和你父親(老國王喬治六世)一樣的教育。

    2)你受到的教育比你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多得多。

    3)就你這樣背景的女人而言,受到的教育已經足夠多。

    考察這三點,我們再來想象下菲利普。

    從教育精神來講,菲利普顯然更具有現實主義和事功精神嗎?在S2E9裡,大量穿插了菲利普當年的故事,是在豐滿菲利普的歷史,包括他的光明與陰影,如此才能合理化他在這件事上的做法,解釋為什麼他最後說那樣過激的話。

    之所以觀眾會認為菲利普在查爾斯的教育有極大的問題,是基於一種引導的敘事上。特別是S2E9最後幾分鐘,菲利普在飛機上無視兒子受挫後,脆弱的、恐懼的精神狀態,一句話比一句話不耐煩並最後氣急敗壞的歇斯底里——

    說的難聽些,從查爾斯這麼多年來的歷史講,特別是戴妃這件陳年舊事,他的確就是個典型的英國貴族,一生都是欠保姆狠狠教訓一頓的。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指責父母是非常廉價的選項。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現下的情況找到歷史根源,當然,這有關係,但這不足以作為脫罪的理由,因為有選擇權。

    倘若一個人在喪失或不具備自主選擇權時,要求其為行為後果買單,是在強人所難。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無論是畏難的、取巧的、是深思熟慮、幾番權衡的,還是輕易冒進,所有行為後果都應自行承擔。哭著喊著扯謊或者尋找各種理由,都是藉口而已。

    查爾斯在擇校上當然沒有任何的自主權,他沒有過錯。那麼菲利普和伊麗莎白就錯了嗎?指責菲利普是沒有必要的,至少戈登斯敦高中沒往白金漢宮放望遠鏡罷?

    知乎看多了,少不了見人抱怨父母和家庭環境,因為大家不僅是施教的父母師長們的觀察者,同時還是他們教育模式的接受者,自然更加痛切體膚。

    而答主非常反感“原生家庭”這個詞,不是因為這個詞的依附語境是虛妄的,而是這個詞被濫用了。今天哭喊著要擺脫原生家庭的人,二十年後也難免自己的孩子哭著喊著要擺脫。

    方孝孺《深慮論》讀過伐?將歷史的宏大微縮到自己的生活半徑來思考,就會明白,如果有人認為自己最終會是比自己的父母更好的父母,從結果論而言,答主可以確切地、負責任地說——

    你們不會的。你們絕大多數不會成為比上一輩更合格的父母。因為你們擺脫不了自己的經驗主義和歷史侷限性,就像喬治·奧威爾說過的一句話,大概意思是,“人擺脫不了自己的階級烙印就像擺脫不了自己的口音。”

    這與經濟條件、智力水平、所受教育都毫無關係,這是人類的弱點,被記憶支配的路徑依賴。同時人類是自以為是的,所有行為會都合理化或神聖化為最優之選擇。哪怕事後後悔萬分,Only in the very moment in the very room.

    我們在螢幕外,自然可以清楚觀察和任意臧否角色的言行,察覺當中的錯誤和不當。但深入去挖掘每一個角色的歷史細節,你就會發現行為邏輯的延續性。

    如果非要窮追原因,對所有事情都抱著寬容和理解,將所有行為都合理化解釋來開脫,就會徹底否定人類社會的合理性。像《三塊廣告牌》裡說的:You are one of the gang.

    因此,就事論事的寶貴之處,在於客觀性的維持。伊麗莎白可以因為社交場合的難堪去責怪王太后的motherhood,查爾斯也可以指責她在擇校問題上對父親的步步退讓,菲利普要一輩子接受查爾斯的怪罪,同時也可以怨恨自己那花天酒地的父親、精神崩潰的母親一輩子。真的客觀地去看以上這些問題,其實只有一個人不可原諒,那個人是誰,大家自有公道在心。

    要學會就事論事,學會拒絕跳躍性的邏輯論斷,世間當然有非黑即白的對與錯,但這些非黑即白的對與錯只集中在一個簡單的主謂賓句之中。而理由只是想法,想法沒有對錯,只有確確實實的行為,才是需要獎賞和處罰。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為何會玩曖昧?是情感發洩?還是空虛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