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新銳觀察影片
-
2 # 皇家橡樹1972
這個要和法國當時的作戰物件有關,法國海軍的當時的作戰物件和潛在之敵是 義大利海軍和德國海軍,但是以當時的法國國力要全面壓制德意海軍是不現實的!
以法國海軍最強大和最後一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為例,它一改當時戰列艦主炮前二後一這樣的佈置方式,而是將兩座四聯裝380炮(8根炮管)完全佈置在前甲板,後甲板都是150毫米左右中等口徑的小炮(以戰列艦460.406.380標準對比),這樣在與德意戰列艦相遇的時候火力輸出密度要高於 義大利的 維內託級(前甲板兩座三聯381炮,6根炮管)和德國俾斯麥級(前甲板兩座雙聯381炮,4根炮管),況且口徑、射速都一樣,由於多了2根(4根)炮管,那麼在火力上就會有優勢。
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
那麼為啥法華人這樣顧頭不顧腚火力配置?其實,戰列艦作戰的時候做為 大艦巨炮的核心都是編隊作戰的,講究的是隊形,大概其都是T字排列這個隊形所有的戰艦都有艦艏對著敵人,這樣減少了 對轟過程中的目標體積和受彈面積,非常少的用側面對著敵艦編隊,側面對著敵人也就是對敵岸上目標進行炮擊這樣才能發揮尾炮,而海上編隊對轟雙方距離都比較遠,同時也有其他艦隻保護,尾炮的威力發揮要差了好多。
法國海軍在二戰期間的表現上極差的,可以用奇葩來形容,其引以為傲的黎塞留級根本沒有發揮作用!在德國機械化部隊進攻下,法國很快的就投降了,海軍大部分艦隻除了少量的逃到了英國剩下不是自沉就是被俘,甚至一艘 黎塞留級居然服務於 偽維希政府!唯一干的好事兒就是 幾艘巡洋艦在土倫港執行了“魚計劃”將1200噸(可能沒這麼多)黃金(法國的家底兒)裝艦運到了北非埋藏,沒有資敵。義大利 維內託級戰列艦,總體效能不弱,不次於 黎塞留級,圖片上可以清晰的看見前二後一的三聯裝381毫米炮塔,麵條國海軍在二戰中也是奇葩!本來認為髮國死了他們能橫行地中海,結果讓英國皇家海軍打的龜縮在港內,沒起到支援、保護德國在北非的作戰任務,義大利投降以後,元首很憤怒!使用v-1導彈擊沉了許多大型戰艦。牛叉到了極點的 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清楚可以看見前二後二佈置的雙聯381炮,秉承德意志優秀嚴謹精確的製造工藝,在卡爾.蔡司光學瞄準鏡配合下,從這些炮管噴射出毒火焰和炮彈 擊沉了尾隨的皇家海軍的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381炮擊中彈藥庫,攔腰折斷,幾分鐘就沉沒了)和重創 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隨後被趕來的皇家海軍艦隊群毆,沉沒於北海。
-
3 # 崎峻戰史
謝邀,這個問題我來談談。法國海軍在1937年至1938年完工的敦刻爾克級戰列艦採用了2座四聯裝主炮塔,後續的黎塞留級也沿用這一設計,此後全前置四聯裝主炮塔就成為法國戰列艦的標誌性特徵,不過法國海軍的“四聯裝炮情結”並非條約時代的產物,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一戰前夕。
"敦刻爾克”號戰列艦的四聯裝主炮特寫。
1912年初,法國海軍制定了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準備到1920年時完成28艘超無畏型主力艦的建造,從1912年開始陸續建造3艘布列塔尼級、5艘諾曼底級和4艘里昂級,上述三級均採用新設計的340毫米艦炮。布列塔尼級基本沿襲了法國海軍第一級無畏艦孤拔級的設計,只是取消舷側主炮塔,改為全中線佈局的5座雙聯裝炮塔,其火力與同期英國海軍的鐵公爵級戰列艦相當。後續的諾曼底級和里昂級為了提升火力,採用了前所未有的四聯裝主炮設計,諾曼底級安裝3座主炮塔共計12門炮,而里昂級將裝備4座主炮塔共計16門炮,如果里昂級能夠建造完成,將取代英國的“阿金庫爾”號戰列艦成為史上主炮數量最多的戰列艦。採用四聯裝主炮在當時是一個非常大膽、冒險和激進的決定,在20世紀初,歐洲各國海軍普遍採用雙聯裝炮塔,而三聯裝主炮塔也才剛剛出現,法華人就超越性地採用了四聯裝炮塔。
1915年時法國海軍“布列塔尼”號戰列艦的側視及俯視線圖。
法國海軍選擇四聯裝主炮的設計主要由兩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是對火力的追求。在一戰前夕世界上最強的戰列艦是英國的鐵公爵級,裝備10門343毫米艦炮,同時英華人已經開始建造裝備8門381毫米艦炮的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而其他國家仍以305毫米艦炮為主,包括德國、義大利、俄國、奧匈和美國等,普遍裝備10-12門主炮,比較特別是義大利加富爾公爵級裝備了13門主炮。法國海軍的主要對手是德意海軍,同時又力圖與英國看齊,不過法國對於380毫米艦炮的設計還在研究階段,短時間內無法完成,因此諾曼底級和里昂級只能從增加主炮數量方面著手增強火力,於是分別採用了12門和16門主炮。在設計時將如此多的主炮安裝在多少座主炮塔內合適呢?這就引出第二個因素:船塢尺寸。
1915年時義大利海軍“加富爾公爵”號戰列艦的線圖,該艦裝備13門305毫米艦炮,主炮數量史上第二。
為了保證舷側火力,全中線炮塔布局已經被廣泛接受,在這一前提下,如果採用雙聯裝或三聯裝炮塔,那麼在艦體中線上將佈置4~6座炮塔(12門)或5~8座炮塔(16門),顯然如此多的炮塔將使艦體長度大幅延長,這就要求有足夠長的船塢來建造。當時,法國能夠建造戰列艦的大型船塢有5座,在佈雷斯特的2座船塢長度均為178米,在土倫的3座船塢中1座長度為179米,另外2座正在擴建,準備延長到202米,但要在1913以後才能完成,至於更大的250米船塢還要更晚才能使用,因此諾曼底級的艦體長度不能超過178米(最後定型時為176.6米)。在這一長度限制下要容納12門主炮,必須採用聯裝數更多的炮塔,於是法華人破天荒地選擇了四聯裝主炮。在諾曼底級的最初設計中採用2座四聯裝炮塔和2座雙聯裝炮塔,後來設計部門又提出3座四聯裝炮塔的方案,平均分佈於艦體中線上,經過計算比4座主炮塔更節省重量,於是被法國海軍採納。後續的里昂級因為可以在新擴建的船塢內建造,艦體長度增加到194米,主炮塔數量也增加到4座,從而達成16門主炮的可觀數量。
諾曼底級戰列艦的初始設計方案,裝備2座四聯裝炮塔和2座雙聯裝炮塔。
諾曼底級戰列艦的最終設計方案,採用3座四聯裝炮塔。
里昂級戰列艦的設計線圖,如果建成將是史上主炮數量最多的戰列艦。
不過,採用四聯裝炮存在一個隱患,就是一旦炮塔中彈有可能使4門主炮一起喪失戰鬥力,對於諾曼底級來說將損失三分之一的火力,為此法國海軍將四聯裝主炮設計成兩兩聯動的形式,在炮塔中央設定一道裝甲隔壁,分隔成左右兩個戰鬥室,每個戰鬥室內的2門主炮可以獨立運作,儘量降低一彈全損的機率,這一設計後來在實戰中被證明是有效的。遺憾的是,由於一戰爆發,在1913年至1914年間開工的5艘諾曼底級在下水後全部停工,其中4艘在戰後解體,僅有“貝亞恩”號被改建為航空母艦,里昂級從未開工。
20世紀60年,“黎塞留”號戰列艦在解體時留下的照片,可以觀察到已經拆除主炮的一號炮塔內部的隔壁結構,分為左右兩個戰鬥室。
正在建造中的“諾曼底”號戰列艦,因為一戰爆發,5艘諾曼底級中僅有1艘改裝為航空母艦,其餘4艘均停工解體。
儘管諾曼底級和里昂級最終未能建成,但法國海軍對於四聯裝炮情有獨鍾,因為可以在數量較少的炮塔內裝備較多數量主炮,在節省重量,控制船體長度方面帶來好處,這一優點在艦船排水量受到限制的條約時代尤其受到重視。法國作為《華盛頓條約》的締約國,僅獲得了17萬噸的主力艦噸位,而為了應對地中海和大西洋兩個方向的威脅,法國海軍又需要較多數量的戰列艦,在總噸位確定的情況下,意味著單艦排水量將遠低於條約規定的35000噸上限,實際上法華人還考慮過建造17500噸的小型戰列艦,在排水量有限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足夠的火力,四聯裝炮就成為一個必然的選項。在1922年至1931年間法國海軍研究的多種戰列艦設計方案中,總能看到四聯裝炮的身影,而在30年代初期開始設計敦刻爾克級時採用四聯裝炮也就順理成章了,畢竟法華人在這方面已經鑽研了近20年,還是比較成熟的。
這幅繪畫展現了“黎塞留”號戰列艦馳騁大洋的雄姿。
-
4 # 安好237972320
1934年義大利宣佈即將建造兩艘標準排水量達3.5萬噸、配備了380毫米炮的新型戰列艦(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與此同時,德國海軍德意志級裝甲艦的3號艦也即將下水,此外還宣佈了另外兩艘建造計劃。對此,法國一方面急忙建造敦刻爾克級戰列巡洋艦的2號艦“斯特拉斯堡”號以作為應急對抗措施,另一方面法國海軍艦艇效能高等委員會從1934年6月25日起開始探討建造標準排水量3.5萬噸、裝備8~9門三聯裝或四聯裝380毫米或406毫米主炮的條約型戰列艦的設計方案。新艦立項後,法國海軍技術建造局開始了廣泛的研究和論證工作。採用四聯裝406毫米主炮的可能性首先被否決,因為過大的炮塔座圈會造成戰艦的體積和排水量過大。高等委員會又希望新艦能像英國海軍的納爾遜級那樣裝備三聯裝406毫米主炮,但經研究分析,這三座炮塔的總重量竟達6945噸。戰艦若裝上了它們就不可能在限定的排水量之內達到規定的防護水平和航速。最後,在剩下的2座三聯裝406毫米和2座四聯裝了380亳米主炮的兩個方案中,後者勝出。因為8門火炮比6門火炮能提供更高的火力密集度,況且設計新的三聯裝炮塔本身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而四聯裝的380毫米主炮的炮塔只需直接在敦刻爾克級主炮塔基礎上放大尺寸並加以改進就行了。
回覆列表
20世紀20年代,各海軍強國籤屬華盛頓海軍條約。條約中,對法國海軍規定,它的戰列艦總噸位不得超過177810噸。這就迫使法國在設計建造新戰列艦中受到諸多限制。
兩座四聯裝炮塔的設計方案,相比於四座兩聯裝炮塔方案,前者可節省超過四分之一的炮塔裝甲重量,並能同時保持火力後者相同的火力。
法國在建造黎塞留級戰列艦時,當局曾研究過三座主炮塔方案,包括一座四聯裝與兩座兩聯裝、兩座三聯裝與一座二聯裝、三座三聯裝等配置方式。但因三座主炮炮塔會加重船艦本身噸位,使動力輸出降低。因此在法國海軍技術與建造局的建議下,海軍總參謀長決定採用前甲板設定兩座四聯裝主炮炮塔方案。
兩兩聯動,是因為四聯裝炮塔,雖然火力強大,但主要缺點在於,被敵方炮彈命中很有可能會摧毀整個炮塔,或減弱主炮塔一半的火力。為防止這種情況,法國戰列艦四聯裝炮塔內由25至45毫米寬的艙壁分隔成兩部分,以縮小損傷範圍。
此種方案在凱比爾港海戰中證實有效,當時敦刻爾克號第二座主炮塔右半部遭到英國381毫米炮彈擊毀時,其左半部仍可繼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