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魑魅魍魎鬼魅魂
-
2 # 股海無邊回頭是岸
牛羊豬為古代祭祀常用三牲,有牛羊豬為太牢,最高規格了,帝王祭祀用。只有羊豬為少牢,諸侯祭祀用。既然為祭祀大典,一般用最高規格祭祀品以示尊重,所以不是選牛就是選羊為主禮品。如有不盡處望補充。
-
3 # 識小錄
牛和羊幾乎是古代最經常用到的牲畜,不管是祭祀還是食用。其最為主要的原因,當然在於牛羊馴化並大規模養殖的時間較早,易於獲得。古代有所謂“六牲”,不過六牲分為兩種,一種是祭祀用“六牲”,一種是食用六牲。祭祀用六牲分別是馬、牛、羊、豕(豬)、犬、雞;食用六牲分別是牛、羊、豕、犬、雁(鵝)、魚。
但同時也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祭祀所用的犧牲並不只是用牛和羊,還有其他數種,包括人牲、牛、羊、豬、馬、犬、雞、鹿等等動物。
牛、羊、豬是最常見的祭祀用牲。《大戴禮記·曾子問》裡說:“諸侯祭,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所謂的太牢,即牛、羊、豬三種牲齊備;少牢即羊和豬;特牲即豬。身份等級越高,能用到的牲的等級就越高。像士一級的祭祖禮,就只用豬而不用牛和羊了,可見於《儀禮·特牲饋食禮》。
人牲在商代非常普遍,商代甲骨卜辭中有大量的用人作為犧牲來進行祭祀的記載。同時,商代的祭祀遺址中,也發現了數量龐大到令人瞠目結舌的人骨,這些大多是在祭祀的時候被殺掉的奴隸,這也是商代文明最為殘忍而恐怖的一點。到了周代,用人作犧牲的情況基本上消失了,不僅如此,殉人之風也已經被擯棄。秦穆公死的時候陪葬了三賢人,被當時的人詬病;孔子甚至聽說別人想用人俑來殉葬,也一頓貶斥。可見風氣的轉移。總之,商代祭祀用人作為犧牲的情況非常普遍,到了周代就幾乎沒有了。
用馬、犬、雞、鹿等動物祭祀,這些也非常常見。甲骨文卜辭和商代祭祀遺址都常見到用這些動物作為犧牲的。除此之外,戰國秦漢的出土文獻,尤其是楚簡中的卜筮祭禱簡和秦漢日書簡都有許多關於祭祀用牲的相關記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總而言之,古代祭祀最常見的是牛、羊,是由於牛、羊較早馴化以及大規模養殖。與此同時,祭祀中的其他一些牲也非常常見,比如豬、狗、雞、馬等等。除了這些常見的犧牲外,還有比如人牲、鹿及其他一些不那麼常見的犧牲。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殺牛是違法的!
對現在的人們來說,牛肉是非常好吃的食品,在市場上買幾十塊錢的熟牛肉,炒著吃,涼調吃,生著吃,各種吃法非常解饞。在古代,要說吃牛肉最多的,還是《水滸傳》裡的場景,武松來到景陽岡,在三碗不過岡酒店讓店小二切了三斤熟牛肉,大塊撕著吃下酒,何其豪爽。
可是,這些都是虛構出來的,在古代,像梁山好漢們這麼吃牛肉是絕對不允許的,是國家法律明令禁止的。敢偷吃牛肉?對不起,抓住判刑,絕不輕饒。
為什麼牛這麼寶貴呢?難道中國古代都像印度把牛當成神牛嗎?雖然沒有印度那種狂熱的牛崇拜,但在中國古代,牛確實是最高貴的動物,堪比現在的國寶大熊貓。
至於原因,很簡單了,古代農業生產力不發達,沒有大型機械,而牛能負重,所以牛是古代農業絕對不能缺少的重要勞動力。即使是現在,一些落後地區的農業耕種也離不開牛隻。
在現在的動物中,狗似乎是最“高貴”的,但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卻有明確規定,牛排第一,狗排第三。
《禮紀·王制篇》是這麼說的,統治者祭祀天地祖宗時,祭品分為兩個等級,第一等級是牛羊豬,合稱三牲,叫做太牢。而第二等級是減掉牛,只有豬羊,叫做少牢。天子(周王)有資格用牛在肉的太牢,而低一等級的諸侯公爵只能用沒有牛的少牢。
同時,政府還規定有些動物是不能隨便殺的,但這也是分等級的,也就是人的高配對動物的高配。還是《禮紀·王制》,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說明只有諸侯在特定的情況才可以殺牛,諸侯已經是地方上的最高統治者了。
排名第二的動物是羊,《王制》規定“大夫無故不殺羊”,大夫相當於部長級別了,可見羊的地位也是很高的。而狗,則規定“士無故不殺犬、豕”,也就是狗與豬。士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階層。當然士還不是最低的,最低的自然是普通百姓了。《王制》規定平民百姓沒有經過特別許可,不允許吃珍稀動物,其中自然就包括身份最高貴的牛了。可以這麼說,牛就是古代的動物元首,無故殺牛是必須要追究刑責的,當官的殺牛也不行。南北朝梁朝有個名動天下的大臣叫謝朏,他的兒子謝諼官拜司徒右長史,相當於現在正國級領導的秘書長。這位謝長史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突然在家裡殺了一頭牛,被人告發,觸犯了法律,被罷官為民。
宋朝有一部大書叫《太平廣記》,書中有個《畜獸》系列,講解各種動物的由來,而牛不出意外的排名第一,而做為戰爭頭號戰略資源的馬只能排第二,這也說明牛在官方看來是第一等的動物。
沒有牛,就無法耕種,無法耕種則沒有糧食,沒有糧食則沒有飯吃,沒有飯吃百姓就要造反。所以古代統治者千方百計要保護耕牛,是古代一等一的重要戰略物資,相當於現在的大型坦克。
牛活著不能殺,而牛死了也不是隨便能殺的,必須通知官府備案。而且除了牛肉可以上市,牛身上的其他寶貝,政府都必須要收走,用來製作軍事物資。比如牛皮和牛筋一定要收的,牛皮可以做攻城工具,牛筋做箭弦。牛皮之於古代戰爭的重要性,就相當於鋼鐵之於現代戰爭的重要性。所以古代的官府都嚴禁百姓私自進行牛皮貿易的,甚至連一毛錢都不給,就強徵牛皮。只是到了五代周太祖郭威那裡,對這種強搶百姓的牛皮法進行了改革,規定每五十畝地可以徵收一張牛皮,但條件是老百姓不能把牛肉賣給敵國,只能在本國境內貿易。
當然,在戰亂年代,出於軍事上的需要,有時也要殺牛的。比如著名的弦高送秦軍十二頭牛的事件。
弦高是鄭國商人,秦軍要攻打鄭國,為了保護鄭國,弦高親自帶著十二頭牛來犒勞秦軍,秦人非常驚喜。在秦華人看來,這是非常貴重的禮物。
但政府規定:牛隻,可以買賣,不可以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