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夏天雪42

    各家長有各自的心態。

    經常給小孩買好吃的,那是別人的私自行為,也許是為了幼兒懂得分享的樂趣,能夠多交朋友,廣結人緣,其間利弊,家長肯定自知。

    經常吃零食,小孩會偏食,正餐就會吃得少或不愛吃正餐。零食營養單一,不能滿足幼兒正常生長髮育的需要,不利小孩健康發展。零食中的新增成分過,還有一些有違禁成分,也不利幼兒成長。可是,做為旁人,一個不好說,二也不能說,誰會聽你的,除了向園方提提見議外,沒有必要去論長短。

  • 2 # 我與孩子共成長

    分享課每天都有?每天給孩子買真沒必要,會助長孩子壞習慣。孩子上幼兒園,家長配合好幼兒園工作就行。改天寫一篇關於分享的.文章,敬請關注。

  • 3 # 好媽媽的親子時光

    總體感覺弊大於利 能讓孩子學會分享 但要控制次數 否則容易讓寶寶養成愛攀比 不能很好的食用正餐 不能控制自己的口舌之慾等等壞習慣 不利於孩子長身體 其實孩子在正餐吃好吃飽了就不要吃太多零食甚至不吃零食比較好 畢竟關於吃幼兒園裡也有科學的三餐兩點~

  • 4 # 鄴都情

    01.應邀。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可以透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容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於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分享是幼兒之間團結友愛,相互關心,愛別人的更高層次的品質表現,所謂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愛別人的更高層次的品質表現,所謂分享,是指將自己喜愛的物品,美好的情感體驗及勞動成果與他人共享的過程,它是幼兒個體親近群體,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要想使幼兒真正認識“分享”的意義,必須先對幼兒進行關心別人,愛別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02.幼兒分享的好處。現在的孩子都是在蜜罐里長大的,長輩們給與了孩子太多的愛。突然有一天我們發現,在愛的包圍下,孩子們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與人分享。孩子的分享行為不是自然形成的,要想讓分享成為孩子自覺自願的行為,成人必須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加以引導。這對年齡偏小的孩子來說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引導。好習慣一旦形成,讓孩子終身受益。我們可以用快樂的情緒真實地和孩子分享,對孩子每一次小小的進步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孩子的分享行為,讓孩子慢慢習慣並樂意分享。因此,每個週五我們安排了分享課,分享的物品多種多樣,可以是好看的圖書,益智玩具,或者是寶貝喜歡的玩具,也可以是好吃的,但是,儘量不要給孩子帶膨化食品或者油炸食品。

    03.讓孩子學會分享。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的教育物件是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而今優越的社會條件,特殊的家庭位置,使孩子們存在著自私、孤僻、任性,獨佔心強、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識差等問題。如果你是一個有心人,幼兒園裡常常能目睹這樣的情景:兩個孩子為了同一件玩具發生爭吵甚至打鬥;有的孩子寧願自己拿著玩具不玩,也不願把它讓給別的小朋友玩。有些孩子往往毫不客氣地拆掉夥伴搭建的積木,按自己的意願設想搭建,無視別人的存在、別人的勞動成果。幼兒的這些行為都是自我中心的外在表現。由於是獨生子女,是家庭中許多成人關懷、照顧的唯一物件,從而養成了他們樂意接受別人的東西,卻不願將自己的東西讓與別人的行為。

    0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社會領域中指出:教育孩子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為了能使幼兒的行為適應社會需要,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應積極利用幼兒園的集體活動來幫助他們學會“與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態,促進孩子社會性發展。透過學習分享可以使幼兒懂得有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是一種快樂的事情,教育幼兒心中有他人,願與人分享,為其一生品德素質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5.對幼兒進行分享體培養。日常生活中,我們教師對待生活、對待周圍人的態度都會對幼兒產生影響。因此在平時,我們處處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識地把自己看到的或聽到的一些較有意義的事講給幼兒聽,讓他們一起快樂、一起憂傷,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兒也會把家中所發生的一些高興的事、傷心的事、有時甚至會把晚上做的夢講給大家聽,讓大家一起感受體驗她當時的情緒。利用移情的手段,讓幼兒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願望、情感,從而逐步形成自身積極的、正確的內心體驗。

    06.開展角色遊戲分享練習。角色遊戲可以培養幼兒分享和謙讓的行為,在小班時組織幼兒開展“大家一起玩”的遊戲,在遊戲中為幼兒提供一輛玩具車和若干大小不一的餅乾,並向孩子們提出當有“客人”來“娃娃家”做客時,“媽媽”、“爸爸”、“寶寶”應當怎樣分配這些玩具和餅乾?在幼兒遊戲的過程中,啟發他們學習分享,把玩具車送給客人玩,把小餅乾留給自己,讓幼兒在語言表達的同時分享行為也能隨之產生。

    07.體驗勞動的快樂。讓幼兒在實際的生活中控制自己的情感,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當和個人利益發生矛盾時,就易衝動,從而做出和語言上不統一的行為,為了強化幼兒的正確行為變被動為主動自覺的行為,使其真正在任何時候都能與別人分享。實踐證明,教育在幼兒身上的作用是明顯的,透過教育孩子們已真正學會分享,並能用自己的語言和實際行動表達出來,我們只有透過適當的方法引導幼兒,在主觀上讓幼兒產生分享的內在動機與願望,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在客觀上建立合理的分享規則,使幼兒的分享行為更加規範、有序,才能讓幼兒最終自覺產生分享行為,為其一生品德素質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8.分享行為是一種綜合性行為,也是社會性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分享好處多多,弊短較小,對幼兒意義重大。能使他們順利入學,提前離開家長獨立生活。我們可以透過有目的的教育活動和日常生活內容來培養幼兒自發的分享行為,讓幼兒充分體驗給予及被給予帶來的快樂和滿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和愛。這樣,對於全面提高幼兒的素質,將來做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都將具有深遠的意義。

  • 5 # 宸媽碎碎念

    首先我們來說利。

    孩子學了分享,然後馬上就開始實踐,這是好事,說明學習對孩子是起了作用。同時,這些食物的補充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豐富幼兒園的飲食結構。

    其次我們來說弊。

    食物是否合格?是否適合幼兒食用?是否每個孩子都適合食用?等等。這些是很多家長自行購買食物的時候考慮不到那麼周全的地方。同時,在購買食物的時候還應該避免攀比。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購買食物去分享才算學會了分享。分享的品質更多的應該在平時的生活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裡有一對一的輔導教學的繪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