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霸賽壓錦

    孫權的幾個兒子都是因為黃皇位被殺被費,太子跟弟弟較勁,陸遜是堅決擁護太子的,而且寫了信要跟孫權談,但是孫權藉此廢了陸遜。孫權在這件事上是大動干戈了,太子被廢,陸遜是江東本土大家族的頭頭,上游統帥,被廢,接二連三地多個江東本土官員也被廢,但是隨之而來是非江東土著官員得到提拔,比方說諸葛瑾,孫權的丞相和統帥都是江東土著人,現在要打壓本土人,他知道物極必反,孫權之所以在後面稱帝,是因為他要同化江東,他稱帝就說明同化完成了,然後就來打壓江東人,剛剛出將入相一年的陸續就被廢了

  • 2 # 歷史檔案館

    陸遜必須死。

    無論他是否捲入二宮之爭的政治漩渦,他都死定了。

    這話有點驚悚,我故意的,我就是想嚇唬你一下。

    孫吳與季漢有些許的類似,都是征服者帶著一幫外來戶,建立的一個外來政權。

    就像劉備和諸葛亮平衡益州內政治環境,這種事情在孫吳也有發生。

    孫吳的本質是以吳郡寒門出身的孫氏為主,帶著一幫北方人征服了江東大族。

    孫堅的寒門出身這點很重要,導致了孫氏與吳郡大族的隔閡,反而需要去依靠北方人。

    在孫堅死後,孫策的形象在很長時間以來,一直都是袁術部將。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至少在江東人看來,這個侵略者是逆臣袁術的爪牙。

    所以有初期的孫策過江,士族人心惶惶的局面。

    當時的世家大族們彼此之間是一個什麼情況呢?

    簡單來講,同郡內的大族為了維護以及增強家族網路,會互相通婚。

    並且與各地其他大族交接,互相吹捧,增加彼此的影響力。

    舉個簡單的栗子,陸績的女兒嫁給了張溫的弟弟,張溫的妹妹嫁給了顧承,就是大族通婚的體現。

    孫堅作為寒門出身,在孫策以武力征服江東前,是沒有資格高攀進入大族內利益圈子的。

    當時的江東除了本地計程車族,也早就有大量北方人存在。

    因為江東的文明程度要更加繁榮,因此比之益州也要更為開化。

    益州自有其風流人物,但整體的環境比之江東確實有所不如,江東士族與中原的聯絡要更為緊密。

    且中原清議之風,江東也深受感染,出了一批肆意臧否人物的虛譽名士。

    所謂清議,用一句文言文來講,不外乎表揚好人好事兒,批評壞人壞事兒,學習先進人物事蹟。

    在漢末清議盛行,潁川一代士人評議之重,甚至影響中央選人,隱約有影子朝廷之勢頭。

    不過參與評斷人物的名士其本身又是否有真才實學,則是另一回事。許劭、許靖,魚質龍文。

    《張溫傳》:……豔性狷厲,好為清議……

    《吳錄》:(張)悌少知名,及處大任,希合時趣,將護左右,清論譏之。

    《吳錄》:……權以禮聘,(沈友)既至,論王霸之略……正色立朝,清議峻厲……

    凡此種種,哪怕到了孫皓時期,士人清議之風依然不改,出任揚州的劉繇也是擅長清議的名士。

    不論吳郡士人或會稽士人,如虞翻,皆緊隨這股風尚。

    但清議在江東一直沒有形成漢末時期的政治影響力,熱衷於清議計程車人也往往下場不佳。

    雖然此後清議在孫吳漸趨寢跡,但在立國之初,名士風流依然有極大的影響力。

    東漢末年,各地戰亂不斷,漢室則相繼安排數位宗室出任一方刺史。

    此舉或許多少是為了地方與中央的向心力,且所推選的成員多屬旁系別枝,也是有意抑防。

    劉虞出鎮幽州,劉焉出鎮益州,劉表出鎮荊州,正是桓靈時期戰亂四起叛賊遍地的幾個地方。

    而出任揚州的就是劉繇,或許因為是太尉劉寵的侄子,又有美名,才得此重任。

    此太尉劉寵是東萊劉寵,絕非被袁術害死的陳王劉寵。

    在出鎮四州的宗室裡,劉繇應當是出身最為顯貴的,而其本人治亂的能力卻最差。

    其才具在太平治世,做箇中央的儒雅文官或許足夠,但在亂世與虎狼爭雄,則實在強人所難。

    不過劉繇因為出身高貴,品行端方,所以還是得到了許多儒學世家的江東大族青睞。

    當時袁術佔據壽春,不臣之心顯露已久。劉繇被迫移治曲阿,對抗袁術。

    亂世中人心思治,這種逆臣賊子總是會引起傳統士人們發自內心的牴觸。

    特別是陳王劉寵被袁術謀害後,天下有志之士對袁術的厭惡達至於一個巔峰。

    而孫家作為袁術部將,在江東甫一登場,招致江東人的仇恨簡直是必然之事。

    孫策初至江東,他要面對的除了江東本地大族,還有其他南渡士人。

    這批南渡士人多是為了躲避戰亂,更有大部分人支援劉繇,以遵王令。

    在征服江東的初期,孫策並沒有思慮清楚日後的打算。

    他的思路很簡單,不服就打,不服就殺,更有將之滅族的情況,期望以此迫使江東人願意合作。

    於是孫策立業之初,許多江東人物為其所害,孫郎自己因此喪命,也不算冤枉。

    最後會選擇孫權繼承家業,而不是更像自己的孫翊,恐怕也有這方面的反思。

    果然孫權也不負所望,依靠隨同孫家南下的北方士族支援,一改孫策以往的策略,拉攏江東大族。

    這裡面張昭誠然功不可沒,若無張昭,孫家斷不能立足江東。

    此後孫權對待江東大族、南渡北人、孫家宗室時,所採取的態度,才是陸遜之死的原因。

    江東大族與寒門孫家雖然地緣上親近,卻有階級之別。

    何況一者是儒學傳家計程車族,另一方卻是亂臣賊子的強將,先天無可調和。

    哪怕此後孫家與袁術決裂,也早因為與江東大族的仇怨而落實了其不臣賊子的負面形象。

    《吳錄》:時有烏程鄒他、錢銅及前合浦太守嘉興王晟等,各聚眾萬餘或數千。引兵撲討,皆攻破之。策母吳氏曰:“晟與汝父有升堂見妻之分,今其諸子兄弟皆已梟夷,獨餘一老翁,何足復憚乎?”乃舍之,餘鹹族誅。

    《孫靜傳》:朗大驚。遣故丹楊太守周昕等帥兵前戰。策破昕等,斬之,遂定會稽。

    《會稽典錄》:(周)昕字大明。少遊京師,師事太傅陳蕃,博覽群書,明於風角,善推災異。

    (陳蕃是漢末士人領袖,所謂師事,未必有師徒之實,但也總有人情交際。)

    (孫策連陳蕃名義上的學生都痛痛快快殺了,士人不恨他恨誰?)

    《孫韶傳》:初,孫權殺吳郡太守盛憲……

    《國家轉》:“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

    陳(pen)琳(zi)作《檄吳將校部曲文》:盛孝章,君也,而權誅之,孫輔,兄也,而權殺之。賊義殘仁,莫斯為甚。……而周盛門戶無辜被戮,遺類流離,湮沒林莽,言之可為愴然,聞魏周榮虞仲翔各紹堂構,能負析薪。

    此後江東人雖有大批出仕孫家,這種骨子裡的牴觸,卻總也難以磨滅。

    其中最激烈者以陸績為首,此人除了會往懷裡揣橘子,也很有幾分骨氣。

    “有漢志士吳郡陸績”一句可謂其為自己撰寫的墓誌,這種人看不上漢賊孫氏也屬必然。

    貶斥鬱林死於任上,或許也是得其所哉。

    而江東的南渡北人一直有兩批,一批是在孫家之前來此避亂計程車族,另一批就是孫家部屬。

    在大量孫家舊屬漸漸凋零後,他們驚恐地發現,遇到了人才梯隊的斷層。

    之前的南渡北人或因劉繇之故,或因鄙其德行,出現了大量的北歸與南逃群體。

    或北歸中原,或南下交州,這批人裡最有名的那個叫做陳矯,後來還當過曹丕的尚書令。

    《陳矯傳》:陳矯字季弼,廣陵東陽人也。避亂江東及東城,辭孫策、袁術之命,還本郡。

    《後漢書.袁張韓周列傳》:孫策破會稽,(袁)忠等浮海南投交址。(注意‘等’字兒。)

    《後漢書.桓榮丁鴻列傳》:(桓)曄字文林……初平中,天下亂,避地會稽,遂浮海客交址……

    雖然因為孫家與袁術決裂,得到了一批仇視袁術者的支援,甚至還有被孫家折騰死的劉繇的兒子。

    譬如當年陳王劉寵麾下駱俊之子駱統,娶了孫權從兄孫輔的女兒。

    又挖走了一部分袁術麾下的舊人,譬如呂範,日後官至孫吳大司馬。

    但以南渡北人群體的數量,到底還是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窘境。這也是孫吳必須江東化的緣由之一。

    至於孫家宗室,其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

    孫策本人以驍武立業,算是繼承家風,孫權這類不善戰的弱雞渣渣在孫家反而是異類。

    餘者如孫賁、孫輔、孫翊、孫朗、孫河,均非善類。孫堅弟孫靜諸子,更是各個手握重兵。

    特別是孫暠,於孫策死後竟公然奪位。孫氏內部的境況,由此也可見一斑。

    《吳書》:策薨,權統事。定武中郎將(孫)暠,策之從兄也,屯烏程,整帥吏士,欲取會稽。

    《典略》:輔恐權不能保守江東,因權出行東冶,乃遣人齎書呼曹公。

    陳(pen)琳(zi)作《檄吳將校部曲文》:孫輔,兄也,而權殺之。賊義殘仁,莫斯為甚。

    對於孫輔的下場,三國志裡沒有明言,只說幽系軟禁。

    依陳琳所言,孫輔似乎是被孫權殺了。不過陳琳是為曹公做檄文,所言真假難論。

    鑑於孫輔之後再未出現於任何記載,或許此時已死,但是否孫權下手也未可知,或許陳琳栽贓。

    於是孫權繼業之初,面對的是一個江東人和自己有仇、南渡北人靠不長、宗室野心勃勃的局面。

    總算他運氣好,有張昭、周瑜保駕護航,更靠前者巨大人望與魅力,得到了各方面的認可。

    不過孫權總是要自己掌權的,他必須完成融合這三方勢力,實現政權與江東的真正統一。

    長期缺乏安全感的孫權,所採取的辦法,顯然是最有安全感的那種。

    江東化似乎是孫吳集團必行之事,只是也絕對急不得,否則孫氏有被架空的可能。

    曹公南征時候,江東本地士族的態度肯定嚇壞了孫權,更可怕的是張昭居然表示支援。

    張昭是王朗與趙昱的好友,此三人均為今文派學者,對於江東士族都有巨大吸引力。

    趙昱的政治立場很明顯,就是“春秋之義,奉承王命。”王朗在年輕時也如此,理想做大漢忠臣。

    張昭的問題就是,他和孫權、周瑜、魯肅這些人,差了兩個世代。

    老爺子永壽二年生人,黃巾之亂的時候都快三十歲了。

    好麼眼的當了小半輩子大漢臣子,突然附逆,心理上肯定有不適感。

    仗著和孫策的交情,張昭盡心輔佐孫權,但一旦有朝一日得奉王命,張昭還是個很傳統計程車人。

    這就是他和孫權的根本衝突,孫權骨子裡連桓文霸業都看不上,他就是一心叛逆,要代漢自立。

    於是這種政治理念的衝突,在曹操南征的考驗下終於爆發。

    與江東儒學士人們站到一起的張昭主和,不拿漢室當豆包的周瑜、魯肅等人主蘸醬。

    如此涇渭分明的立場,想必多少令孫權心膽俱寒,也為日後孫權與張昭的矛盾埋下遠因。

    因為在將集團中樞與江東融合時,孫權一直比較小心。

    雖然孫氏徵辟了大量的江東士人,但在初期,是以吾粲這類出身貧寒無家族背景的寒門為主。

    同為寒門出身的孫氏或許反而更能得到這批人的擁戴。

    為了不被江東人同化,導致被架空或出賣,又不想激化雙方矛盾,孫權走的小心翼翼。

    目前孫吳內南渡北人,與江東士族的矛盾,已屬定論。

    這矛盾於初期,在孫吳的政壇上並不明顯,特別是張昭在世時候。

    一者張昭德高望重,二來孫氏徵辟者多為寒門,三乃吳郡四大姓未得重用。

    但等淮泗老臣相繼故去,寒門新晉接濟不上,對江東大族的依賴是勢所必行。

    我們在琢磨江東集團內部關係時候,總是跳不過幾件最顯眼的事件。

    其一,暨豔案;其二,隱蕃案;其三,呂壹案;其四,二宮之爭。

    這四件破事兒,基本可以給孫吳江東化的程序,提供一個思路。

    暨豔案:

    暨豔,吳郡人。死。

    徐彪,疑似吳郡人。死。

    張溫,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族張家族長,下罪貶斥,廢還吳郡。

    隱蕃案:

    隱蕃,據傳青州人,不知來歷,曹魏叛臣。死。

    朱據,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族朱家族長,被雙gui。

    郝普,義陽人。季漢初期三大叛徒之一,懷疑為孫吳臥底。死。

    呂壹案:

    這案子比較亂,被呂壹整治的人很多,但最後送命的只有呂壹一個。

    顧雍,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族顧家族長,被問罪。

    是儀,北海人,南渡北人,被下獄。

    朱據,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族顧家族長,被問罪。

    鄭胄,沛華人,南渡北人,被下獄。

    刁嘉,不知籍貫,被下獄。

    但是以上這些人在呂壹被殺後,全部平反了。

    呂壹,不知籍貫,問斬。

    二宮之爭(這個名單會很長……):

    太子黨

    孫和,太子,被罷黜。

    陸遜,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族陸家族長,被罵死。

    陸胤,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組陸家成員,下獄,被拷打,後獲釋。

    顧譚,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族顧家族長,被流放,死於徙所。

    顧承,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族顧家成員,被流放,死於徙所。

    張休,彭城人,張昭之子。被流放,後賜死。

    朱據,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族朱家族長,被賜死。

    張純,吳郡人,顧陸朱張四大族張家成員,被處死。

    陳正,籍貫不明,無難督,族誅。

    陳象,籍貫不明,五營督,族誅。

    屈晃,汝南人,避亂江東,定居會稽。被杖刑,斥還鄉里。後於城隍任上發揮餘熱。

    吾粲,吳郡人,寒門。處死。

    魯王黨

    孫霸,魯王,被賜死。

    全寄,吳郡人,全琮子,國戚,處死。

    吳安,吳郡人,吳景孫,國戚,處死。

    楊竺,廣陵人,處死。

    孫奇,籍貫不明,處死。

    支援魯王但是平安無事黨

    孫魯班,孫權女,全琮妻。

    孫弘,籍貫不明,中書令。

    步騭,淮陰人,步練師族兄,國戚。

    全琮,吳郡人,孫魯班夫,國戚。

    呂岱,廣陵人,壽星。

    呂據,汝南人,娶孫奐女,國戚。

    支援太子但是平安無事黨

    諸葛恪,琅琊人,諸葛瑾子。

    施績,丹楊人,朱然子,朱治孫。

    滕胤,北海人,娶孫奐女,國戚。

    我好像忘了幾個人?想不起來了,誰提醒一下……

    以上似乎可見一個很明晰的特點。

    孫權處置手下的慣例,以吳郡士人最重,與其沆瀣一氣的北人其次,其餘北人再次,國戚最輕。

    這其中以隱蕃案最為詭秘,其中內情實在難以考證。

    何以孫權與其一見面,居然就授以廷尉監的重任?

    若其不曾登至廷尉監的職務,朱據又是否會對他交口稱讚呢?

    郝普此人身上帶著的黑歷史與秘密太多,可謂死有餘辜。但朱據被牽連,似乎頗可玩味。

    我們先回頭看暨豔案,此案的根結,首先就是張溫與暨豔的政治智商太低。

    亂世中用人往往不拘一格,但張溫等人偏偏要複製漢末清議那一套,可謂不合時宜。

    孫權想要推行政權的江東化,就必然破除舊歸,為吳郡士人開啟門路。

    這裡面會混進一些德行不彰的人物,也屬正常。

    其實根據張溫對暨豔的提拔,我們或許可以推測,暨豔出身就算不是名門望族,想來也並非寒門。

    那麼參考孫權在江東化初期對江東寒門的照顧,此事或許有更多內情。

    若果暨豔是在張溫授意下,借典選之權,阻礙江東寒門上位,為大族子弟謀求空間,也有可能。

    畢竟孫權對張溫的處置過於嚴厲,一反其自己所提倡的主張。

    曹魏那邊用人的原則有一條是賞功不罰過,於是孫權拾魏武牙慧,也主張記功忘過。

    既然原則是記功忘過,對於張溫的處罰就不應當如此嚴厲,居然至於終身罷黜,一族俱廢的程度。

    不過參考日後孫權對各項事件的處理,我們可以斷定,孫權所謂記功忘過,是有選擇的。

    對於他可以相信依賴的國戚與淮泗人,當然是記功忘過。對吳郡士人,恐怕就看孫權的需要了。

    簡而言之,透過暨豔案,吳郡張氏在東吳政壇幾乎徹底被廢除。

    乃至孫吳滅亡之日,吳郡張氏也再沒出現過什麼能夠參與中樞的大人物。

    張溫的兩個弟弟,張祇、張白,除了張白娶陸績女外,也居然再沒有事蹟流傳。

    此後吳郡張氏幾個風流人物,張敦、張儼、張翰、張勃,多以文章知名而非政治,張純更被處死。

    暨豔會先以張溫開刀,還有另一個原因,吳郡張氏是儒學世家,幾乎不出武將。

    他們的影響力僅僅限定在儒學士人之間,換言之沒有強大武力以支援,最好對付。

    顧家、陸家、朱家,陸家靠陸遜的經營,最為強盛。顧家名望最高,朱家多人掌兵。

    毫無疑問,孫權是先挑一個軟柿子,捏。

    廢掉張家後,孫權的下一個目標就是但有武力,缺少政治影響的朱家。

    經過隱蕃和呂壹兩次連環折磨,朱據被雙gui被下獄,終於在二宮之爭時被孫權如願以償的搞死。

    顧雍在世時孫權不敢輕舉妄動折騰顧家,等到顧雍孫輩顧譚掌事才一舉拿下。

    陸遜實力雄厚,軍事能力一時無二,於是孫權將其留到最後,帶進了墳墓。

    二宮之爭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孫權皇后奪位的延續。

    步夫人、徐夫人、袁夫人、王夫人、潘夫人,除了袁夫人比較超然,另外四位各有背景支援。

    步夫人是步騭同族,徐夫人是太子孫登養母,王夫人、潘夫人各有子嗣,但當時並未涉及奪後位。

    孫權試圖立自己最寵愛的步夫人,卻遭到了傳統士人一貫抵制,要求立太子養母徐夫人。

    孫權不欲立徐夫人為後,除了寵愛步夫人,可能也有徐夫人是吳郡大族出身的考量。

    而且徐夫人更曾經與陸康孫陸尚婚配,陸尚死後才嫁入孫家。

    步夫人則出身淮陰,又有孫權寵信的步騭為援,雖然沒有子嗣,但長女孫魯班凶神惡煞絕非善類。

    基於種種原因,最後孫權立皇后事一拖再拖,導致諸子無嫡庶之分,終於釀成了二宮之爭。

    在這些爭鬥與考量中,孫權既要依賴吳郡大族的勢力,又要防備他們尾大不掉。

    因此提拔寒門士人擠壓大族子弟空間,同時打壓四大姓的實力,是最合適的考量。

    孫權按照四大姓的強弱順序,依次予以打擊,終於在死前搞殘廢了全部四族。

    在其死後的孫吳,雖然四大姓的內患不再,但孫魯班等宗室無人牽制,終於導致了孫吳滅亡。

    從這個角度來說,孫權處理四大家族是勢在必行。

    張溫逃不掉,朱據逃不掉,顧譚逃不掉,陸遜當然也逃不掉。

    無論陸遜在晚年是否牽扯進二宮之爭的亂局,以另三家為鑑,他都絕對不可能倖免。

    集軍權相權於一身的陸遜,代表了江東士族的勢力最高點,還有比他更顯眼更該打的目標嗎?

    賜死孫霸的用心難測,但換個角度看,似乎賜死孫霸後對其黨羽較輕的處罰世人也不好再非議了。

    當然這是比較誅心的說法,事實上為了保證孫休的順利接位,搬開野心膨脹的魯王也是必須。

    但國戚與北人群體在此次事件中並沒傷筋動骨,損失不大,是有目共睹無法辯駁的。

    以陸遜極其平庸的政治才具,孫權這個權謀老手有一百種方法玩死他。

    二宮之爭真正的起因已經難以考證,若篤定地說是出於孫權授意,恐怕過於大膽。

    但孫權借用此事,完成了他一直企圖達成的目的,確屬事實。更順便報復了阻礙立皇后計程車族。

    所以說,陸遜必須死。

    我其實沒有嚇唬你。

  • 3 # 穎潁影娛

    孫權依靠江東士族的支援建立了東吳政權以後,他對士族並不信任,甚而可以說痛恨士族,為什麼?因為士族在當地影響大、名士多,士族是一股勢力,政府的政策的執行可能會損害他們的利益,因而會遭到他們的反對甚至抵制。

    江東士族有四大家族:虞、魏、顧、陸。士族名士往往比較狂狷,敢於挑戰權威,不把君主放在眼裡,比如虞翻。孫權做了吳王后大宴群臣,孫權高興啊,就挨個兒敬酒,快到虞翻了,虞翻忽然裝作喝醉了趴地大睡,孫權很掃興。

    等孫權走過去了,虞翻一下子翻身坐起,很有精神地沒事人一樣地繼續喝酒,這是幹什麼?故意不給孫權面子?孫權很生氣,當時拔劍要殺虞翻,大司農劉基一把抱住孫權阻止孫權殺虞翻,說虞翻是名士殺不得,殺了他會被天下人罵,會失人心的。

    孫權雖然沒殺虞翻,又一次讓孫權難堪後,孫權把他流放到交州,最終死在交州。所以,孫權對於士族內心不信任且痛恨,他們難管,敢於頂撞他和他對著來。

    起初孫權立太子孫登,孫登和士族走的近令孫權想換掉他,好在孫登不久病死,孫權就又立孫和為太子,孫和也喜歡和士族交往,令孫權很不滿,又想換掉孫和,於是故意讓魯王孫霸待遇與孫和相同。

    孫和內心不安,害怕孫權要廢掉他,於是讓自己的僕人潛伏在孫權床下,偷聽到孫權和楊竺談論想立孫霸為太子,楊竺附和孫權。孫和知道後,非常恐懼,讓他的親信陸胤到武昌辦事時請族父陸遜為己出面申辯。

    陸遜從國家政權穩定的角度考慮,又加上太子孫和和魯王孫霸爭儲已使朝廷官員分裂為兩派,陸遜就多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希望孫權能堅定自己的立場,不要改立太子。

    對於別人干預自己的家事,孫權是非常惱恨的,又加上他發覺自己在宮禁之內的談話竟然被洩露出去了,他就把陸胤、楊竺等都下獄問罪。

    雖然陸遜一時未被下獄,但被孫權多次遣使寫信責備說他別有用心打聽宮中機密。陸遜精神上不堪折磨,便憤懣而亡。孫權借二宮之爭終於除掉了好多士族成員。

  • 4 # 鄧眼看世界

    陸遜是東吳智勇雙全的人物,功績與周瑜可同日而語。是吳蜀夷陵之戰的實際指揮者,謀略與蜀漢諸葛亮可以一比!二十出頭即被孫權詔為幕僚。終生服務東吳,由於捲入“兩宮之爭”而“憂國亡身 ”。

    陸遜有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因賑災和征討尤突,受吳主孫權關注和重視。孫權作主把自己的親侄女嫁給了陸遜,經多年曆練,陸遜成為繼呂蒙之後的軍政首腦人物!

    陸遜相對於孫權,猶如張良之於劉邦,諸葛亮之於劉備,高熲之於楊堅———事無鉅細、言聽計從!一度是孫權最為信賴的智囊。陸遜出任東吳大都督後,運籌帷幄,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一舉解除了蜀漢對東吳的威脅,保證了東吳多年西線邊境的安寧。自己也因此聲名鵲起,威震四方。

    但到後期,由於陸遜捲入了東吳“太子之爭”的政治漩渦中,遭猜忌與懷疑,導致了孫權的疏遠與隔閡。赤烏5年即公元242年,東吳的太子孫登正值年富力強的時候猝然離世,享年32歲。孫權繼立自己的第三子孫和為太子,引起了孫和的弟弟、孫權的第四子孫霸的強烈不滿。孫霸暗中聯合朝廷文武大臣捏造事實、陷害孫和。事發後,導致東吳大批官員受到牽連,這裡面就包括陸遜。

    那麼,陸遜是怎麼上了“賊船”的呢?太子孫和尊父皇旨意去祭祀太廟,被全公主誣陷說他與王夫人有染,孫權知悉後發了雷霆之怒!孫和自此很擔心自己的前途。而孫霸則加緊了邁向太子之位的步伐。

    這兩個兒子孫權都喜歡,究竟立誰來當接班人?孫權有點為難了,他想聽下臣子們的意見,於是,秘密地召見了楊竺。楊竺是孫霸死黨,說魯王孫霸文武雙全,是嫡出,應為儲君。這段話被其它他偷聽到、並告訴了孫和。

    危機中,孫和找陸遜家的親戚陸胤商量:讓陸遜上疏給孫權陳述嫡庶(其實二人一母同胞)之分。孫權懷疑自己的談話被陸遜洩露了,決定徹查洩密事件。於是,並派人反覆去責問陸遜 。陸遜毫不知情,卻被多次詢問,他深知自己禍患不遠了,終於在憂憤狀態下,抑鬱而亡!

    陳壽說陸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對陸遜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對他死表達了惋惜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疼怎麼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