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大學》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致知:致:求得;知:知識.即“獲得知識”之意,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就是要意念誠實.。正心:端正心思,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正心誠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儒家認為,人心受到忿激、恐懼、好樂、憂患等情慾的影響會不得其正,而心必須有所誠求,才能不亂而正。所以,“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的關鍵在於“格物致知”。只有對人情物理的認識提高了,才能服膺義理,主動剋制情慾。這樣,由於意真誠、心端正,個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關係,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實現了。正心誠意是達到心正意誠的至善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大學》文中只有一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禮記;大學》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致知:致:求得;知:知識.即“獲得知識”之意,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就是要意念誠實.。正心:端正心思,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正心誠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現也泛指心地端正誠懇。儒家認為,人心受到忿激、恐懼、好樂、憂患等情慾的影響會不得其正,而心必須有所誠求,才能不亂而正。所以,“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意的關鍵在於“格物致知”。只有對人情物理的認識提高了,才能服膺義理,主動剋制情慾。這樣,由於意真誠、心端正,個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關係,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實現了。正心誠意是達到心正意誠的至善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但《大學》文中只有一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