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動腦思考
-
2 # 成雲社初心
打過。
但“打”和“打”的目的不太一樣。
我“打”是點到為止,是一個“態度”助詞。
有時候孩子不能完全體會到家長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為了讓孩子知道家長有多重視,就用“打”來體現。
如果不“打”,用“說”來表達“重視度”,可能要說很久,孩子還是體會不清,對家長、孩子都不利。(家長能厲害到“用眼神打”也可以。)
“打”的第二個作用,表達家長的“力量感”。
只要表達出“家長比孩子更有力量感”就可以了。
孩子(特別是男孩),小時候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在家裡稱王稱霸並不好,他會覺得他在家裡最厲害,感覺不到父母的力量感。
將來他在外面受挫折了,會非常“無可依靠”,因為他已經是“家裡最厲害的”,會覺得其他家人不可能給他幫助,但實際上不是。
(家長能厲害到秀肌肉就鎮住孩子也可以)
“打”僅限於以上兩個情形下使用,一定要注意“劑量”。作為一套嚴謹的教育邏輯的配合品使用。
注意:它僅限於配合教育,不可以單獨用來發揮教育作用。
就像一味“猛藥”,有別的“藥”起不到的“功效”,又最忌諱“濫用”。
[圖片來自網路]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打過,急了就打。這都不是絕對的,那些說無論如何都不能打孩子的敢發誓沒有碰過孩子嗎?那就不可能,當然棍棒教育也是不可取的,這都要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一概而論。
當寶寶不懂事一、兩歲的時候我覺得沒必要打,這時候打了也白搭,這時候的寶寶沒記性一轉頭就忘了,就要講道理,當然有的會說講道理也聽不懂,不是讓他馬上明白,而是慢慢灌輸那種正確的理論,等養成習慣就好了。
等寶寶在長大了就要恩威並施了,該打打、該說說,平時就要說服教育,講道理,能聽最好唄!那就省的打了,實在是不聽話就只能打了,要讓他記住這個教訓。當然能說服就不要打,不提倡棍棒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