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志不易

    古代的觀念認為君主的權利是上天賦予的,所以皇帝自稱天子,而古代講究“以德治國”和“以德配天”,也就是說上天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所以君王要是失德便會失去尊貴的權力地位,所以自稱寡人是君主的一種謙稱,自謙德行很少。而帝王自稱孤,並非指天下就自己一個,感到孤單,意為特立無德能。

  • 2 # 妖怪博士潘神

    在一些古裝電視劇中,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統治者稱自己為“寡人”。有人說這是取自“孤家寡人”之義。古代統治者為了爬上權力的巔峰,不得不造許多殺戮,甚至連自己的兄弟手足都不放過,當他們坐上王位以後,常常變成孑然一身,所以自稱“寡人”。也有人說是因為權力的巔峰只能容得下一個人。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望文生義,沒有實際的根據。

    其實“寡人”真正的意思是“寡德之人”,即“在道德方面還做得不夠完善的人”,是古代諸侯為了表現謙虛而採取的說法。《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孔穎達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

    另外,古代統治者也會自稱為“孤”或“不穀”。《道德經》曰:“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

    “孤”指的是幼年喪父的人。孔穎達特別指出“孤”和“寡人”在用法上有區別,只有喪父的統治者才會自稱“孤”,沒有喪父的統治者自稱“寡人”。

    “不穀”出現的頻率比較低,關於它的解釋有兩種:第一,指農作物結不出種子,引申為人沒有後代;第二,“谷”本作“榖”,有“善、美好”之意,“不穀”就是“不善”,和“寡人”的意思差不多。

    從《左傳》中看“不穀”有兩種用法:第一種也是統治者的自稱,如:“王使謂子反曰:‘先大夫之覆師徒者,君不在。子無以為過,不穀之罪也。’”第二種是別人用來稱呼統治者的,如:“及楚,楚之饗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這裡的“不穀”指晉國國君。而“寡人”“孤”沒有第二種用法。

    秦始皇開始採用“皇帝”的稱號,同時也自稱為“朕”。後世皇帝遂沿用此慣例,不再自稱“寡人”“孤”“不穀”。僅有諸侯和某些梟雄還會用“寡人”“孤”。

  • 3 # 無極至人

    在《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另外在《戰國策·齊策上》:“是以侯王稱孤寡不穀,是其賤之本與。”

    古代君王以此為由均謙虛自稱不穀、寡人和孤。《易經》謙卦初六爻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是說君子如虛懷若谷則可以跨越大川河流,一切順利,無往而不勝!

  • 4 # 歷史哨聲

    寡人的寡,孤,或者予一人,天子等,本意都是為了突出不平凡之處,具有一種具有代表神進行統治的意思。

    在先秦時期,君王的權力從哪裡來?是天的授予,因此周王自稱天子,即意味著周王是天在人間的唯一代表。到了春秋戰國,天子地位降低,各地的諸侯爭霸稱強,但依然沒有辦法宣稱自己是天在人間的唯一代表即天子,只能稱呼自己是天子的代理,即天在人間的二級代理(一級代理是天子),這就是所謂寡人、孤等稱呼的來由。

  • 5 # 白sir讀書

    國君自稱“寡人”,是一種謙辭。

    《禮記·曲禮下》中說:“諸侯……與民言,自稱曰‘寡人’。”孔穎達如此解釋這句話:“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所謂寡德就是少德,國君向百姓謙稱自己德行不夠,這算是對百姓的一種安撫。

    與此相關的還有一系列稱呼,比如臣子對別國之人提及自己的國君,謙稱為“寡君”;而國君的夫人對諸侯則自稱“寡小君”。

    (金文,寡)

    當然,還有一種獨特的時代,不止國君,許多人都自稱寡人,這個時代就是晉代。《世說新語·文學》中記載:“裴散騎娶王太尉女,婚後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諮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於寡人女婿。’”

    裴散騎就是裴遐,時任散騎郎,他的老丈人王衍,時任太尉,所以稱王太尉。這個王太尉見自己的女婿雖然說話語速不快,但很有道理,眾人都很讚歎,於是很得意地說:“你們都不要辯論啦,辯不過寡人的女婿的!”

    以太尉的身份而自稱寡人,若是在別的時代,非掉腦袋不可,在魏晉之時竟然沒事,可謂奇聞也!

    (金文,寡)

    最後順便說一下“寡”這個字。甲骨文中沒有寡字,在金文中才出現。看這個金文字形,很像一個人在屋子裡,頭髮很亂,睜著一隻大眼,很彷徨的樣子,會意為失去伴侶後的寡居狀態。說“寡”有“少”的意思,其實“少”並非“寡”的本意,而是從寡居出來的引申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鼻子變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