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蜂博士

    中蜂囊狀幼蟲病在一些地區確實時有發生,但應用藥物後應很快能得到控制。所以,並非發現“叼蟲”,就是中蜂囊狀幼蟲病。一般來說,除中蜂囊狀幼蟲病外,能引起蜜蜂“叼蟲”的因素還有以下幾種情況。因此,蜂友可根據以下情況,認真分析具體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叼蟲”,然後採取相應措施。

    一、春季低溫

    這種情況往往是由於春季保溫物撤的過早,遇到低溫或溫度忽高忽低,再加上活框飼養的蜂群蜂脾調整不到位,脾多蜂少所導致的。由於蜂王大量產子,而群內蜂量過少,管護不過來,遇到寒潮來襲時,造成幼蟲凍傷,停止發育,而被工蜂清除;同樣,桶養的中蜂群如果群勢較小,也會出現類似現象。

    解決辦法:活框飼養的蜂群可以用加強箱外保溫、緊縮箱內巢脾的方法,使蜜蜂更加密集,便於護脾;而桶式飼養只能用加強桶外保溫的方法解決。

    二、營養不足

    蜜蜂繁殖離不開花粉與花蜜,這是大家熟知的道理。一旦蜜蜂營養不足,採集的花粉和花蜜無法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將導致幼蟲發育不良或夭折,最後被工蜂清除。

    解決辦法:可以透過轉場到蜜粉條件較好的地方放養,也可透過人工飼餵蜜糖和花粉的方法加以解決。

    三、機械性損傷

    機械性損傷是造成蜜蜂“叼蟲”的一個重要因素。有的蜂農反映,只要中蜂轉場就會得“中蜂囊狀幼蟲病”。其實是蜜蜂在轉運時,由於中蜂的附著力相對較差,搬運和運輸過程中,極易造成幼蟲損傷。當運到目的地後,對於受到震動發生機械性損傷而無法正常發育的幼蟲,蜜蜂就要進行清理,從而出現“叼蟲”現象。此時,只需讓蜂群自行進行淘汰而無需進行人工干預。

    四、藥物中毒

    如果外界存在有毒的蜜源植物或是有少量的農藥,雖然蜂群沒有出現明顯的症狀,但會出現幼蟲中毒現象而被工蜂清除,出現“叼蟲”。

    解決辦法:將蜂群立即轉到沒有藥物汙染的地方去放養。

    五、歐洲幼蟲腐臭病

    歐洲幼蟲腐臭病是由蜂房蜜蜂球菌引起一種幼蟲疾病,當蜂群發

    病時,也會出現“叼蟲”。

    六、高溫缺氧

    當外界溫度過高,而又沒有對蜂群採取遮蔭、通風降溫等有效的措施,蜂箱內部持續高溫,超過了幼蟲發育的耐受溫度,也會出現幼蟲發育受阻,最終被工蜂清除的現象。

    解決辦法:一方面要給蜂群採取遮蔭措施;另一方面要擴大巢門並開啟通風口,加強通風,減少高溫對蜂群和幼蟲造成的熱傷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圓舞曲和小夜曲有什麼不同?怎樣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