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語苑

    現實生活中,有人喝涼水都長肉,有人怎麼吃都不胖。有的人稍微不注意就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斤,有些人吃再多睡在多就算偶然長了幾斤,只要幾個通宵就回來了,是不是覺得很不公平?

    人們往往以為,肥胖者好吃怠動,也就是說嘴饞能吃,活動少運動少,是不是真的這樣呢?我認識一位女胖子,170多斤,從小吃素,睡眠很少,夜裡1點睡,早晨6點醒。最近見到一位男胖子,每天因為工作走30里路,也運動,但還是胖。還認識一位女醫生,她一輩子都在減肥,幾乎不吃飯,吃各種營養素和藥酒等,還有很多減肥的顧客,辛辛苦苦減肥,好不容易減掉10斤,20斤,甚至更多。一旦停止減肥,離開減肥師的監控,立即產生強烈的吃的慾望,吃那些減肥期間不允許吃的甜食、肉、油炸等食品,造成前功盡棄,不斷減肥,不停反彈,進入到減肥的超常期反彈效應。

    相同的身高同樣的進食量,有人發胖有人不胖,同樣的家庭環境,同樣的工作強度及活動強度,但是有人消瘦卻有人肥胖,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可以說,一個人的肥胖固然與飲食、運動、生活習慣有極其密切的關係,但肥胖體質卻與家族遺傳有關,有的人天生就是易胖體質,有人天生就是易瘦體質。

    肥胖的遺傳基因是什麼呢? 科學家經過大量研究,在老鼠身上找到了“肥胖基因”,它可以在脂肪細胞裡合成瘦素,用來調節食慾。如果破壞了這一基因,老鼠就會變得肥頭大耳。

    在人類的肥胖中,還沒有發現肥胖基因有異常,但發現絕大多數肥胖者都有瘦素的水平

    增高,一些重度肥胖者瘦素的結構還有所改變,所以推測瘦素受體對瘦素不起反應,就像胰島素抵抗一樣,存在著瘦素抵抗,從而造成肥 肥胖的遺傳機制很複雜,往往是多個基因相互作用的結果,心理、社會、神經、內分泌等各方面都會對脂肪層內部結構產生影響。

    同樣的進食量在不同人體所產生的代謝效應各有不同,這涉及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轉換的個體差異,同樣的運動量在不同的人體中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不同人對營養物質的利用率也不同。

    90年代以前減肥領域的專家都認為這種現象與人體自身攜帶的基因類物質有關並苦苦找尋著這種有決定性意義的基因細胞,一直到上世紀末學術界基本才達成一致:認為人體的肥胖成因最終與各自內部的脂肪鏈結構有關,不同的

    脂肪鏈結構有不同的脂肪層厚度、密度、排列、分佈等等形態,會對外界有不同的反饋合成效應,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再如何攝入食物也不會增肥,而有些人僅僅是喝水就會肥胖的原因,可以說遺傳決定了你是否肥胖70%的機率 雖然胖與不胖的體質是先天的,存在著易胖體質和

    易瘦體質的區別,但是我們不要輕易放棄因為這些都可以通過後天來改變,而科研與研究人員正是在這些領域不停的進行著實驗與探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熬中藥要怎麼熬才好,用鐵鍋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