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打屁屁癢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在這個非常的日子裡,讓之前爆火一段時間的《金剛川》再次成為了熱門的話題,這部以抗美援朝”金剛川戰役“為主題的抗戰片,起初 在宣傳階段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其主演的陣容也是非常的豪華。

    吳京、張譯等數名大腕加盟,極為震撼的高射炮和美戰機的對射場面,可以說,短短几十秒的精彩宣傳片,在影片正式上映之前就已經營造了足夠的氛圍和氣勢,從影片上映之後,第一日的票房來看,影迷們對於正片還是非常期待的。

    然而在影片公映之後,其票房卻是有點不太理想,豆瓣上的評分僅僅只有6.5分,遠不及之前《八佰》的7.5分,那就更比不上那些同樣以戰爭小故事情節的《兵臨城下》和《風語者》等國際大片了!

    那麼《金剛川》究竟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呢?成功的宣傳意義

    這部管虎導演的抗戰類影片,可以說是一個創新的嘗試,雖然在此之前,他也拍攝過有關戰爭的題材,但大多是一些篇幅較長的電視劇,電影方式則是非常少的涉及。就《金剛川》電影整體來看,短短兩個月的製作時間中,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效果已經實屬難得!

    而且不同以往的那些抗戰神劇來說,《金剛川》無疑更加的貼近現實,雖然在些許的設定上還有一些失真,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真實的。透過建橋,修橋反覆的拍攝,凸顯出了當時,志願軍與美軍之間的巨大軍事實力差距。

    沒有制空權,就只能被動的捱打,沒有先進的武器,也就只能依靠頑強的意志來拼搏。作為一部寫實類的抗戰宣傳片來說,《金剛川》無疑是成功的,英勇無畏的犧牲和英勇就義的壯舉,無時無刻都在告訴我們戰爭的殘酷,以及和平的來之不易。

    現如今,祖國的強大是無數的英烈用血肉組成的長城換取而來,備受尊敬的國際地位,也是無數英雄們拼搏而來!內容深刻,主題明晰,它是值得我們一觀的!

    另類的影視展現方式

    但作為一部影視劇來說,《金剛川》又是不盡人意的。我想在觀影之後,很多小夥伴們,都會聽過這樣的一種評價,認為:”《金剛川》全片都在重複的拍攝,內容極度的潰泛,甚至劇情都不連貫……“。

    對於這樣的一種說法,雖然我不否認,但我也並不完全的贊同。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的是,《金剛川》所使用的並不是簡單的鏡頭重複,而是一種電影的論述方式,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可以認為它是一種”同時間軸下的多角度拍攝“。

    分別從我方視角、地方視角、步兵視角、炮兵視角等多個方向,從渡橋準備開始,一直到成功渡橋結束的故事內容,以此的補全整個渡河戰役的區域性全貌。之所以說它並不是單純的重複拍攝,是因為影片的多個相似鏡頭,雖然主體內容一致,但細節上完全不同,展現的視角也完全迥異。

    或許沒有非常高明的穿插手法,只是簡單的依次排序,但整體的戰場展示程度還是比較高的。真正意義上的反覆拍攝和鏡頭,其實應該是《西遊記後傳》那種,單一的鏡頭數遍的重播,一次來延長時間,和起到強調的作用,其重複的鏡頭完全是可以刪減的。《金剛川》顯然並不符合這種特點。

    弄巧成拙的手法未嘗不是一種失敗

    就其本質而言,它和早些年,同時張譯主演的一部電影——《追兇者也》,非常的類似,該片也是分別從三個人的角度來講述:‘這個殺手有點蠢’的故事內容。不過不同的是,《追兇者也》在三個角度之下,銜接的非常的巧妙。

    每一個視角彼此關聯,都卻又是完全不同的三條故事分支,在主線故事的串聯下,最後構成了整片的劇情。而《金剛川》則有點過猶不及了,採用的角度可以說有點太多太多了,甚至到了自己誰也無法分清,究竟是採用了誰的視角。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多角度的視角論述中,每個視角彼此之間的重複比例太高,隱含或者獨立的細節內容匱乏嚴重,甚至其中某兩條視角之中,不同之處,僅僅幾個鏡頭而已,這無疑讓很多對電影瞭解不深的人,很難體會到編劇和導演的真實用意,僅僅認為是無意義的反覆的拍攝。

    原本的畫龍點睛之手,最後成為了大家詬病的主要BUG,著實有點讓人惋惜。相較於管虎之前導演的《一出好戲》,金剛川在如此之多的強強加盟下,還如此不盡善盡美,實屬暴殄天物。由於角度的過於分散,對於志願軍人物的刻畫也是非常的有限,甚至人物的人設都沒能建立起來。

    很容易讓人分不清主次,如果是以一部戰爭的短片來評價,《金剛川》很顯然是非常出色的,而如果以電影自居,那麼《金剛川》就顯得美中不足了。

    原本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卻沒能達到理想的效果,著實有點令人惋惜,我想如果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管虎應該能夠為我們呈現出更好的作品。對此你怎麼看呢?

  • 2 # 閱後即吃

    個人認為“多角度”敘事是電影《金剛川》的敗筆。

    所謂的“多角度”敘事其實是源自巴赫金的【復調敘事】理論。

    復調”是巴赫金從音樂術語“多聲部”中提煉而來,“意指由兩條或兩條以上各自具有獨立性或相對獨立的旋律線相繼或同時地有機結合在一起出現,協調地流動、展開所構成的多聲部音樂

    使用過【復調敘事】模式的電影有:

    黑澤明的《羅生門》

    中島哲也的《告白》

    楊雅喆的《血觀音》

    湯姆·提克威的《羅拉快跑》

    算是一種很常見的電影結構。

    看過這四部電影的人應該能從他們中找出同一性,即“復調敘事”結構能夠從多個相對獨立的影像單元展現其所處的不同視角、立場、觀點,使其能夠對同一主題進行互文式的相互闡明與互相推進,實現“多聲部”之間的協調流動與對話。

    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只有那些較為複雜、混沌的事件才需要以復調敘事來綜合各方視角、提煉多方思想,凝練共同主題。如《羅生門》中匯聚同一事件中的多方說辭來闡明人性自利的本質、《告白》中匯聚共同犯罪的多方心路歷程來展現順著醜陋的原生家庭成長起來的天真之惡。

    《金剛川》綜合了士兵、高炮兵、對手三個視角。透過不同陣營、不同立場來闡述凌駕於個人、群體、國家利益得失之上、建立在全人類共同情感之上更加理中客的歷史紀實。

    但可能是拍攝時間的原因,只有短短3個月的拍攝週期,導致影片沒有很好地執行【復調敘事】的規律,造成了普通士兵視角里穿插了高炮兵的視角、對手的視角里穿插了高炮兵的特寫。

    這樣做不僅會擾亂“多聲部”之間的主體性,消解不同主體之間的獨立性,使我們的大腦在一個個被故意分割和穿插的鏡頭間重組事物、人物邏輯線時因資訊重複迴流而產生敘事線斷裂的感覺,導致影片整體敘事磕磕絆絆。看得累,收穫的資訊不比平鋪直敘來得多,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

    而且對手美國牛仔這個人物的人設和臺詞做作、人物形象臉譜化、對這部影片主旨沒有起到絲毫作用的角色。唯一的作用可能就是用憤怒和復仇強化兩個陣營之間的對立和衝突,營造戰爭的殘酷和個體的身不由己?然而這是戰爭片,本來就有一層天然的對立在裡面,又一次畫蛇添足。

    只有高炮兵的視角做到了相對獨立,這很大程度源於張譯的個人魅力,只要有他在的鏡頭,我就不會再心裡想著管虎然後翻白眼,就連影片臺詞整體的矯揉造作感在張譯這裡也消失了,神奇的演員,也有可能是我對他那個哈哈大笑的GIF特別有好感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建立客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