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52944140293

     1.擦傷

      擦傷是指寶寶外傷擦破錶皮的傷口

      對於很淺、面積較小的傷口,可用溼紙巾或清水將傷口擦洗乾淨,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傷口周圍面板,然後塗一層外用消炎藥膏,再貼上創可貼或用消毒紗布包紮好。如果擦傷面積比較大、傷口上沾有無法自行清洗掉的沙粒、汙物,或受傷部位腫脹、嚴重疼痛、周邊機體組織破碎、血流不止,或受傷在重要位置 (如臉部),建議立即送醫。對於大而深的傷口,更應及時帶寶寶去外科做區域性清創處理,並注射破傷風針劑。

      2.切割傷(劃傷)

      切割傷是刀、剪、玻璃片或鋒利的器具造成的損傷

      切割傷最多發生在手部。首要處理是用區域性直接壓迫法止血,或捏住手指兩側止血。先用乾淨紗布或毛巾穩固而輕柔地壓在傷口上至少5 分鐘,切勿經常將毛巾拿開檢視傷口。5 分鐘後,若仍有出血,可以延長5 分鐘。95% 的情況下,可依靠壓力止血。如果15 分鐘後血還沒止住,或傷口每隔片刻就有出血,可能傷及動脈血管,應立即送醫。

      血止住後,可用淡鹽水和肥皂將傷口清洗乾淨,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傷口周圍的面板,再用消毒紗布或創可貼覆蓋,最後用繃帶包紮固定。

      特別提醒:

      如果是面部傷口或傷口裂開超過1釐米長,應儘快將孩子送至醫院接受縫合治療。因為割傷在6小時內可以縫合傷口,促使傷口癒合和減少傷口感染,減少疤痕形成。

      注意,不要使用酒精或過氧化氫刺激傷口,這些消毒劑會殺死傷口癒合所必要的新細胞;不要在切口面使用抗生素藥膏,這類藥物會影響傷口癒合速度。

      3.刺傷

      被釘子、針等銳利的物品刺傷,一般會有少量血流出,因為傷口窄、深、細菌不易被排出,很容易引發炎症。在緊急處理刺傷傷口時,需要擠壓傷口,流出一小點鮮血,同時細菌也會被排出。假如被刺傷,刺傷無論傷口多小,都有感染破傷風的危險,務必要及時就醫,注射破傷風針。

      如果木刺、竹刺等異物留滯在皮下,可用在異物所處的面板部位放一塊冰,使面板多少有些麻木,再用消毒過的針輕輕挑開面板,使異物暴露出來,用消過毒的鑷子將異物夾出來。

      如果導致刺傷的異物是玻璃碎片或是鐵釘斷在傷口裡,應讓寶寶馬上停止活動,一定不要在家自行處理,而應趕緊去醫院,透過手術清除。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流血更多甚至損害內臟、血管,神經。

      4.挫傷

      挫傷多表現為區域性腫脹和淤血。淤血多是外力導致皮下毛細血管破裂,血液從毛細血管破裂處滲至皮下,在完整的面板上出現青紫腫痛。以前常用“揉散”來處理這類情況,但往往事與願違。“揉散”一方面越揉越出血,由於不定位的用力,不斷擠壓,把更多的血液壓迫到血管外,使腫塊增大;另一方面越揉越痛,此時外滲至皮下的血液已屬異物,而且皮下神經豐富,因此使疼痛感明顯加重。

      正確的處理方法:當兒童摔傷後,立即用手掌緊緊壓迫受損部位五分鐘,壓迫面積要大於受傷面積。能直接減少出血,加快凝血過程,預防皮下淤血、水腫。如果面板上出現瘀血,應趕緊用塑膠袋加些碎冰和冷水,壓迫效果會更好。如果受傷部位是胳膊或腿,將患處適當抬高也有利於消腫。

      在發生瘀血後24小時內,應該冷敷減輕腫脹。第一輪冷敷20 分鐘,停20 分鐘,反覆進行2 ~ 3 小時。冷敷可以達到鎮痛消腫的效果。瘀血24 小時後,可以用溫水熱敷患處,以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加速瘀血消散。一般來說,皮下瘀血都能被機體慢慢吸收,時間大約需要2周或更長。

      特別提醒:

      頭外傷後應密切觀察72小時,頭外傷後若出現噁心、嘔吐,嗜睡,沒精神或異常煩躁、哭鬧,安慰不起作用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最讓父母害怕的挫傷就是孩子腦袋上撞出的大包,擔心造成大腦損傷。其實,事實往往沒有那麼嚴重。因為頭部外傷後如有昏迷不醒才會造成腦震盪,在失去意識長達5分鐘或5分鐘以上的患者中,只有5%的人在CT掃描中被發現腦部有異常。而在這5%中,只有10%屬於嚴重傷害,其餘絕大多數基本都可治癒。

      5.扭傷

      多在外力作用下,使關節發生超常範圍的活動,造成四肢關節或軀體部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等) 的損傷,而無骨折、脫臼、皮肉破損等情況。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

      受傷後24 小時內,最好冷敷不要用熱敷,用冷毛巾包冰塊冷敷20 分鐘,冷敷可以達到鎮痛消腫的效果。受傷第2 天后,父母可以改用熱敷促進腫脹消退,也可幫寶寶揉揉受傷處。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用彈力繃帶包紮扭傷部位,保護和固定受傷關節。把扭傷部位墊高。也可幫助減輕腫脹。

      特別提醒:

      脫臼和骨折有時會被誤認為是普通扭傷,如果不能準確判斷,還要及時就醫。

      6.砸傷或擠壓傷

      寶寶的手指在門縫中被擠傷或腳趾被石頭等堅硬的東西砸傷時,處理方法同挫傷,早期要注意用冷敷,晚期才採用熱敷。對於砸傷的傷口來說,繃帶纏得過緊只會增加傷痛,沒有什麼治療的意義。

      特別提醒:

      寶寶的手指在門縫中被擠傷,而且傷口內部因充血呈現紫色,那就很可能出現了骨折,應儘快就醫。

      7.骨折、脫臼

      骨折分為開放性骨折和閉合性骨折。開放性骨折即骨的斷端已露出面板外;閉合性骨折是指面板完整無損,這類骨折經常出現,而且往往容易被忽略,延誤治療。

      外傷後,父母可輕微碰觸受傷的身體部位,一旦觸控會引起寶寶劇烈哭鬧、拒絕觸控,表情異常痛苦,並且受傷的關節活動受限,受傷的身體部位出現腫脹,或有異常的折角、隆起、青紫、淤血等,可初步判斷為有骨折。

      一旦懷疑有骨折或脫臼,家長要儘量減少對受傷身體部位的移動,以免骨折、脫臼移位引起神經血管的損傷。有出血用消毒紗布壓迫傷口止血,傷口用消毒紗布覆蓋。就地取材,可以用硬木板片或雜誌臨時把骨折的兩端固定好,以防進一步損傷。家長在做完這些緊急處理後,都要第一時間把孩子送醫。

      8.燒傷或燙傷

      “衝、脫、泡、蓋、送”5步驟,是燒燙傷處理的首要原則:

      衝:以流動的清水沖洗傷口15~30分鐘,以快速降低面板表面熱度。如果無法沖洗傷口,可冷敷。

      脫:充分泡溼後,再小心除去衣物,必要時可以用剪刀剪開衣服,或暫時保留粘連部分,儘量避免將水泡弄破。

      泡:在冷水(加冰塊)中持續浸泡15~30分鐘,可減輕疼痛及穩定情緒。不過,如果燒燙傷面積太大或寶寶年齡較小,則不必浸泡過久,以免體溫下降過多或延誤治療時機。

      蓋:蓋上乾淨溼布或消毒凡士林紗布等覆蓋受傷部位。

      送:如果傷口嚴重,面積超過孩子面部大小,趕緊送到醫院急救、治療。

      特別提醒:

      輕度的燒傷(面板完好)可以塗一點紅花油或溼潤燒傷膏,建議家庭備一隻溼潤燒傷膏,對於一般外傷或燒燙傷均能用。家長千萬不要在傷處塗抹醬油、醋、酒、牙膏或者其他油脂和偏方。不僅對傷口無益,還容易引起感染,並且影響醫護人員的判斷和緊急處理。

      9.動物咬傷

      被狗、貓等動物咬或抓傷後,切忌像被毒蛇咬傷一樣對傷口進行擠壓,以防狂犬病毒以更快的速度進入神經系統。先用肥皂水、清水、洗滌劑徹底沖洗傷口至少20分鐘。在徹底沖洗後,用碘伏或雙氧水塗抹傷口,以清除或殺滅區域性的病毒。

      家長在做完這些緊急處理後,都要儘快把孩子送往醫院進一步治療。如果被沒有預防接種過狂犬疫苗的,被可疑感染狂犬病毒的動物咬傷後,應在24 小時內接種狂犬疫苗,並使用破傷風抗毒素和抗生素,以控制其他感染。

      10.蟄傷

      夏天被蚊蟲、跳蚤、毛蟲、螞蟻、馬蜂等叮咬蟄傷後,可用肥皂水或弱鹼性溶液清洗浸泡患處,蟄傷後對於昆蟲毒素可有過敏反應,根據體質不同發應強弱不同。通常表現為腫脹、充血、區域性奇癢。嚴重的可造成全身過敏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一般來說,大部分昆蟲叮咬導致的外傷都不嚴重,但是一定要注意,儘量不讓寶寶抓撓傷口,如果把昆蟲叮咬的部位撓破,同時細菌就會順勢侵入到周圍組織,可能引發感染。外用蟲咬水對於緩解症狀有幫助。但是較為嚴重的過敏反應建議去醫院診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何如做好冬季柑橘果園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