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深度揭秘
-
2 # 李東亮GDP
從客觀規律上來說,可以劃江而治,但不會出現三足鼎立。主要就看曾國藩想不想推翻滿清,但曾文正公的為人是不會做亂世梟雄的,他推崇的是忠臣、孝子、儒道論理,是華夏文明的衛道者。
-
3 # 折緣
首先,三足鼎立不會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因為當年攻下天京之後,左宗棠是曾國藩的鐵桿支持者,據傳,曾國荃、左宗棠、彭玉麟、鮑超私人曾在玄武湖有過一場密謀,帶領30多湘軍將領企圖讓曾國藩“黃袍加身”。
所以,題主所言之三足鼎立,是不可能又左宗棠的。
曾國藩這個人是不會造反的,即便造反,大概也是被湘軍集團“擁護”下無奈造反的,但要說他能造反成功,他大概是不相信的。
嚴格意義上來講,曾國藩從來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他的軍事實力遠遠不如他對儒家經典的理解,放在那個時代,他是理學儒家的扛把子。而要說軍事能力,他不如左宗棠,也不如曾國荃,但其人最厲害的還是他的政治才能。
然而老曾有一個很致命的弱點,使得他不太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造反派。老曾早年的經歷是很慘的,在整個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他有5次幾乎喪命,前面四次都是被太平軍打得潰不成軍,最後想要自殺,被幕僚攔下,或者出現轉機而沒死成,最後一次是被太平軍主力包圍了大軍指揮部,幸好人家太平軍不知道曾國藩的指揮部在那裡,沒有打他調頭走了,不然鐵定完蛋。
這些個經歷,使得老曾充分認識到自己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這樣的自知之明,使得他不能夠成為一個爭霸天下的梟雄,他本人的性格,也不是一個貪慕權勢,利慾薰心的人。
如果湘軍真的造反,那麼這一定不是曾國藩鼓動帶領的,而是湘軍為了自己的利益訴求,強迫老曾這麼幹的。但這種被逼的造反,成功率真的很渺茫。清王朝雖然打不過太平軍,但實際上在北方還有一定的實力,人心也還沒有完全潰散,而李鴻章雖然出自湘軍,但自成體系的淮軍也還沒有成氣候,此時此刻出現的局面只會是,曾國藩湘軍集團迅速佔領東南半壁,成為與清廷分庭抗禮的存在,而李鴻章大致會投向清廷的懷抱。
但是曾國藩並不具備底定天下的實力,起碼,輿論肯定是不會站在他這一邊的。老曾作為一個名儒,本來是以儒家衛道士的角色鎮壓天平軍,現在卻成了反骨仔,這就會導致士林輿論不站在他這一邊,哪怕他打出“驅除韃虜,光復中華”的口號,實際上效果也並不會很大。
清王朝雖然腐朽墮落,但大致上還能掌控得了長江以北的局面,但西北還有個捻軍,也需要花時間來鎮壓,而西南的局勢大致上也不可控,很可能出現獨立的情形。
三國鼎立不太可能出現,最可能出現的是軍閥混戰,或者各地烽煙四起,民亂不斷,老曾最好的方案,不是打過長江去,滅亡清王朝,而是在東南埋頭種田,扼住清王朝江南的錢袋子,割斷清朝朝的經濟大動脈,讓清王朝不攻自破。
等自身徹底取得東南的統治地位後,再逐一消滅各地的實力派,野心家,造反派,一點一點重拾山河。
但說到底,老曾造反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
4 # 隨遇而安SSQ
1,曾國藩從小是學的仁義禮智信,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國藩意思就是國之藩籬的意思(30多歲改的名),由此可見,忠君愛國已經融入血液骨子裡。
2,李鴻章曾在曾國藩幕府供職,是曾國藩幕府中最出色的人物,後來的成就離不開曾國藩的提拔,一直奉曾國藩為老師。
3,左宗棠軍事能力大於其政治手段,收復新疆可見其才,其性格暴躁,自視清高,把自己比喻為當今諸葛亮。他和曾國藩既相互欽佩又相互制約。1872(同治十一)年曾國藩去世,左宗棠贈其輓聯:謀國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功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
4,攻克天京之後,當時士氣正盛,有人建議曾國藩可乘勢北上一舉改朝換代,最不濟也隔江而治。當時曾已54歲,他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斷然遣散湘軍,另其弟九帥曾國荃回湖南老家,消除朝廷之顧慮。
當時的清廷,在軍事上能與曾國藩抗衡者首屬左宗棠,曾國藩最可貴之處在於時時自省其身,已他的學識修為當今格局已經看透,不打無把握之仗,不逆違聖人之道。綜上所述,三者不可能成為三足鼎立之勢。
-
5 # 有得觀史
曾國藩造反大機率會成功,不會和左宗棠,李鴻章呈三足鼎立之勢。不過曾國藩一統天下可能性小,李鴻章可能性倒比較大。
1864年湘軍攻破天京,以曾國荃為代表的曾國藩屬下,要對曾國藩來個黃袍加身,曾國藩堅決不幹。因為曾國藩受理學思想影響嚴重,腦子裡沒有造反基因。
湘軍攻破天京之時,勢力全國第一,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部隊沒法與之相比。這是其一。
湘軍攻破天京,左宗棠曾表示支援曾國藩取清朝而代之。一個封疆大吏,吐口吐沫釘個釘,說話得算數。這是其二。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即便他對曾國藩當皇帝心裡不服,表面上他也會支援曾國藩。這是其三。
有左宗棠和李鴻章支援,曾國藩黃袍加身,當個皇帝沒有問題。但左宗棠和李鴻章能支援到什麼程度這是個問題。左宗棠是個武將,性直,政治能力三個人中他最弱,他支援曾國藩會是真心。和曾國藩政治能力相當的李鴻章不見得會真心支援曾國藩。李鴻章會覺得,憑啥你曾國藩當皇帝,我李鴻章也想當!
曾國藩黃袍加身後,他要對付的敵人是北方的捻軍和朝廷。曾國藩的戰略是“結硬寨,打呆仗”,步步為營,從湘軍攻克天京到曾國藩去世一共八年時間,按照曾國藩的戰略,很難在這麼短時間內統一全國。
曾國藩去世,曾家沒有人可以替代曾國藩成為核心。假如曾國藩死後曾國荃繼位,李鴻章能甘心聽命於他?不太可能。最終很可能形成湘軍與淮軍的對決。曾國荃軍事能力強,李鴻章政治能力強,最後的贏家很可能是李鴻章。但是,整個國家會很長時間處於戰爭狀態。
回覆列表
軍隊組織出了大問題,1.是他的弟弟曾國荃帶頭違反軍紀私藏太平天國繳獲,這從根上使他缺少將領的凝聚力;2.士兵內部開始出現袍哥會,這種類似黑社會組織的力量,削弱戰鬥力和組織向心力,曾國藩礙於情面沒懲罰曾國荃,對袍哥打壓的緊卻於事無補。
造反需要打贏的三個直接對手是楚湘捻,不然皇位到不了你頭上。間接的還有沒被嚴重影響的齊晉秦,又不知道會出來多少牛人。離開江南水網進了華北平原還有個蒙古軍,僧、曾對決曾也沒什麼把握。這些人但凡有一個擺不平,問題就來了,憑什麼曾國藩當皇帝他們就看著。
曾剃頭,幫著皇帝慈禧把髒活幹了,還不造反,皇帝等他嗝屁了捧他卵趴叫他曾文正,情有可原。清末民初的老百姓,不知道曾剃頭殺人的史料,跟著叫曾文正,亦是情有可原。
首先從思想上他是個儒家思想的追隨者,做叛臣他有悖其追求,不然何談“立德”?從實力上講,他僅有軍隊和一批湘人幕僚,但他的武裝和一切實力是自給自足的,完全有能力攻陷京師,但卻沒有能力堵住天下士人悠悠之口,此為之“名不正,言不順”,這樣的政治集團生命力是不會長久的,最根本在於曾國藩並不掌握一個國家劃分資源的資格(土地,人才,錢財,思想等),這些實際的限制是他難以長久,平定太平天國之後,他已經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了,功遂身退是成熟政治家的基本智慧。
湘軍是民兵性質的武裝,清政府根本不管它的後勤和軍餉,完全靠自己解決。湘軍的軍餉主要來自厘金和捐輸,不走財政,而捐輸是來自湖南。至於糧臺被服等後勤,幾乎都是湖南省出。還有一小部分是協餉,不過佔比不大。
湘軍從周邊省份,包括湖南在內可以收稅維持後勤,本身清朝完備的兵站制度和軍隊後勤徵發制度下實現的,這種制度避免了軍隊每到一地胡亂徵發討要。曾國藩做事,穩紮穩打,絕不冒險,安慶攻克後,胡林翼等就勸曾國藩一鼓作氣,直取天京城,勝算非常大。曾國藩不幹,甚至反對曾國荃駐紮在雨花臺。考慮到清王朝的八旗政策已經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對於曾的部下來說,一旦造反成功,底層士兵獲得土地房屋,基層和中層的校尉成為新一代的八旗子弟,高層將領更不必說。這還只是物質層面算賬。相比給注重滿漢之防的清王朝打工,成為新生漢族政權的開國元勳,有機會選擇的話,相信不是傻子都知道該怎麼選。曾國藩沒有建立自己穩定的財源,軍隊沒有基層認可的理論來保持同一思想,清朝不發糧餉倒逼他搶劫,搶劫幾次後,軍隊都變土匪了,還怎麼立國?
大家罵慈禧是把她和武則天,呂后比才罵她的,論用人,她比呂后強,論政治手腕略遜一籌,論治國,不如這兩位,而這仨女人論治國,武則天最強,所以武評價最高,因為一個帝王治國才是主課,其它輔課再好沒用,而那兩位輔課都不比慈禧差,但主課都吊打慈禧,曾國藩相當於公牛王朝的皮蓬,和超級巨星比差一檔,那三個女人如果寫歷史都是本紀,曾國藩就是個世家。
老曾當時年齡也大了,加之天生謹慎,難免思前想後考慮得多。家大業大,老成持重,就是怕輸不起。再則,如果曾是進取心強的年輕將領,恐怕也很難爬那麼高,哪兒還有什麼手握重兵的機會。
如果曾國藩要進,欲稱孤,左宗棠李鴻章等一票人可能會反他,但是,如果朝廷沒有眼力勁,兔死狗烹,過河拆橋,滅了太平軍後,曾國藩老老實實,還是把曾國藩殺了,只怕頃刻喪進天下人心,徹底讓天下看清其自私醜陋嘴臉,瞬間所有的左宗棠李鴻章等湖南一派一定會聯合起來,絕不會再給清廷一絲活路,清廷不敢隨便殺掉沒有露反意的曾國藩的。
這當然跟性格有關,但滿清經過太平之亂,真是搖搖欲墜,不說輕輕一推就倒,但來個劃江而治問題真不難,只要洋人不搞事就行,國內那個時候能打的除了他們,看不出哪個能打,而且新生團體,正是蓬勃花盛之時,手下人多的是想封侯拜相,弄個開國功臣噹噹,(咱們文化傳統)這就是大業可期啊,有時候想想,滿清別說多無能,但治官還真是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