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筆不意馳
-
2 # 東龍45
蘇一35是蘇一27系列單座型的極致,最優秀的改型,殲十六是蘇一27系列雙座型的中國自己改型,也是比較滿意的飛機。如果殲十六以蘇一35為基準改進一定會更更好,但是單座和雙座是兩個不同的機型,是兩條路,還有就是,沈飛參考蘇一27雙座十餘年整出來了殲十六,如果參考蘇一35,殲十六在二O三O年才能問世,那時出來就落後了,。
-
3 # 五嶽掩赤城
效能顯然要更強很多,特別是航程和機體結構強度方面
謝邀,殲-16戰鬥轟炸機的推出,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國高階對地打擊機型嚴重不足的局面,大大增強了空軍的進攻能力。但受制於各方面侷限性,殲-16依然有不少相當令人遺憾的先天性不足。如果其最初設計時候,可以參考蘇-35,又或蘇-30SM的話,個人認為可以提升不少戰鬥力。
▲殲-16戰鬥機,其航電系統非常出色,要比蘇-35等要好
殲-16設計之初,其依照是雙座型的殲-11BS進行改進而來的,而非部分軍迷認為的蘇-30MKK。而殲-11BS的機體結構來世源於殲-11A,也就是上世紀90年代的蘇-27SMK,屬於早期蘇-27機型。因為前蘇聯時代加工技術水平限制,以及對於機體壽命要求低,且對於空重非常苛刻,早期型蘇-27有個很大問題就是結構強度不足,機體使用壽命低。最早的蘇-27S型更是隻有2500小時的使用壽命,加滿全部9.5噸機內油箱進行機動飛行甚至會存在飛行隱患,平時訓練只加5.7噸的情況。而蘇-27SMK作為最早的結構補強機型,也只不過補回去減重前的380多公斤結構重量,屬於水多加面型的結構補強。
▲殲-16與蘇-30MKK外觀上再垂尾頂部和尾撐結構上不同,翼下兩個掛點位置也有所不同,這方面跟殲-11BS一致
而到了蘇-35的時候,蘇霍伊集團已經耗費了將近20年時間,進行了兩輪幾乎推倒重來的結構最佳化(第一輪是蘇-30MKK和蘇-30MKI)。整體結構補強和最佳化已經做的相當不錯,使用壽命達到5000+5000小時,即5000小時使用壽命,大修延壽後還可以有5000小時壽命。並且取消了背部減速板改設油箱,以及增設垂尾油箱,使得機內燃油達到11.5噸。不說別的,多出了這2噸機內載油量對於對地攻擊型戰機來說,非常有價值。
▲蘇-35的武器掛載能力也相當不錯
另一方面則是氣動缺陷的克服,蘇-27系列一直由機首抬頭力臂過大、配平壓力大、滾轉能力差的氣動缺陷。最早蘇霍伊集團相出的解決辦法是三翼面佈局,設定小鴨翼,最後是推出了蘇-30MKI,但這也導致阻力過大的弊端。而蘇-35是採用TVC向量發動機與飛控結合的方式,可以說是以最小代價解決這一缺陷,並且提升了戰機的機動效能。
▲殲-16的減速板對於新機型來說,有點落伍
所以如果殲-16能夠以參照蘇-35進行改進升級的話,那麼無疑在對地以及空戰效能上都會有個較大提升。不過這一想法顯然不大可能,但是隨著蘇-35的引進,如果下一步能夠引進蘇-35相關技術的話,則有可能借鑑蘇-35的改進,對殲-16下個版本進行改造升級。
-
4 # 皇家橡樹1972
殲16和蘇35雖然都是蘇27的衍生型號,但是它們的作戰用途是不一樣的,殲16屬於多用途戰鬥機,而蘇35雖然也具備較強的對地攻擊能力,但它是以制空為主的空優戰鬥機。
我軍在1990年代之前固定翼作戰飛機劃分的界限很生硬(明顯),比如說:戰鬥機就是殲六、殲七、殲八;轟炸機就是轟五、轟六;強擊機就是強5…效能過於單一,多用途能力很差,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有30年以上,其原因就是航空工業的底子太薄了,在能力範圍內跟不上當時世界航空界已經全面發展的“一型多機”的研製開發方向。
進入到了1990年代之後隨著國力的增長,中國購買和引進了蘇制蘇27CK戰鬥機和生產線,使得中國空軍戰鬥機的質量從1960年初的水平上跨越了1990年代中期的水平,空軍的制空能力得到了質的提升,但空軍的發展不能只是制空(國土防空)一個方面,空軍對地攻擊早已經是現代戰爭致勝的需要,而中國空軍當時具備對地攻擊能力的只有強5輕型攻擊機和轟5轟六轟炸機,為了提高對敵戰役戰術打擊能力,中國在1990年代初開始研製殲轟七戰鬥轟炸機,雖然經歷了很多困難把殲轟七研製出來,與歐洲的狂風、蘇聯的蘇24前線轟炸機的早期型號相當,但當時所有戰鬥轟炸機這個機型並未達到設計理想要求,就是它作為輕型轟炸機使用效能頗佳,但是作為戰鬥機實在是勉為其難,空戰能力太差!最終導致戰鬥轟炸機只能當做輕型轟炸機使用,這個事情具體到了殲轟七也是一樣,攜帶反艦或者其它精確制導彈藥具備較強對海/對地能力,但它的空戰能力有限,只能在翼尖上掛載兩枚格鬥彈進行自保,所以我軍也把它當前型轟炸機使用。
由於殲轟七滿足不了空軍多用途的作戰要求,我軍又從俄羅斯又引進了蘇30MK2和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該型戰鬥機除具備強大的對地/對海攻擊能力之外,空戰能力也很強,可以與F16系列、米格29系列和Phantom2000,乃至日本F15J進行勢均力敵的空戰!總體效能與美軍的F15E相當,由於它的主要任務偏對地/對海,需要駕駛員與Navigator分工合作,所以蘇30MKK是雙座機型。
蘇30進入到空軍和海軍航空兵(MK2)後,其大航程和大載彈量,加上在當時比較先進的航彈裝置,深受官兵們的喜愛,在執行攔截外軍偵察機和遠赴西沙,南沙群島執行任務時滯空時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總體來說它在2010年前是一型非常好的多用途戰鬥機。
但是蘇30MK2/MKK在我軍服役十多年後也出現很多問題,比如說:沒有原始碼它就不能使用中國研製的精確制導武器,因為火控計算機和彈藥管理計算機不識別,另外它的雷達也是漸老的無源相控陣雷達…這些如果要找俄羅斯幫助維護升級,要花很大一筆錢,更嚴重的是俄羅斯的航電技術和雷達技術水平也越來越攀升吃力,提供不了太先進的裝備…所以,我軍必須要研製比蘇30更加先進的多用途戰鬥機才行,好在中國在引進蘇27生產線之後,科技人員憑藉聰明才智已經掌握了蘇27的設計特點,所以在殲16的研製過程中並沒有遇到太多的技術瓶頸,殲16多用途戰鬥機很快就研製成功了。
殲16多用途戰鬥機要比蘇30MK2/MKK先進了很多,它使用大直徑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諸多的中國產精確制導,在維護保養和彈藥補給方面完全不受制於人,其總體效能也與美製最新版本的F15E相當,它會在十年內全面替代所有的蘇30和殲轟七,並且在相當才的時間內成為我軍執行戰役戰術轟炸任務的主力機型。
至於說蘇35它也是蘇27龐大家族枝幹的終極空優戰鬥機,雖然說對地攻擊能力也很強大,但是作為單座戰鬥機空戰是它的主要任務,它目前在我軍的地位並不如殲16,因為重型空優戰鬥機我軍裝備了500多架,包括:殲11、殲11B、殲11BS,還有更高等級的殲20戰鬥機,有這麼多數量的空優戰鬥機並不顯現蘇35有高超的作戰能力,也不算我軍最急需的機型,就算它問世再早15年,我軍也要以蘇30為藍本研製殲16,因為作戰用途不同,即便是現在的俄羅斯空軍當中也是蘇30S和蘇35並存,並不是相互取代。
-
5 # 魂舞大漠
蘇27飛機被認為最先進的三代重型戰鬥機,日前委內瑞拉國內有人試圖竊取裝備的蘇30MK2技術機密被抓,說明世上霸權國家仍在惦記著它,給裝備蘇27系列飛機的國家敲響了警鐘。
中國透過進口吃透了其技術完成了中國產化,從容推出了屬於自己的殲-11系列,其中最為出色的代表作就是殲-16,要問殲-16為何造得不像蘇35那樣,來傾力打造屬於自己的空優型戰機,而屬於多工對地攻擊型號,這是從自己的戰鬥需求出發的,正符合實用的才是好裝備的原則。
蘇27在它的母國俄羅斯,深度改進型號有三種,即蘇-30SMD、蘇-34和蘇-35。蘇-30SMD在出口印度蘇-30MKI的基礎上形成,以執行多工為主要;蘇-34偏向於前線轟炸任務;蘇-35以單座制空為能。三者有效結合,滿足了俄空天軍各種任務需要。
我軍不然,空優交給了第五代殲-20,多工有一個殲-16,在各種中國產機型配合下,可以完全滿足遠端打擊的戰鬥需求。引進24架蘇-35,有借鑑參照的意思,但難有打造一型三代純空優戰機的意願。
對比大國軍機進步和發展,一個最明鮮的例子是印度,他在擁有蘇-30MKI生產線的情況下,仍在購買“陣風”和米格-35,因為中國產第三代飛機根本難以使用,只能以持續大量外購來填補空軍三代機數量。
中國蘇--27全面中國產化以後,有單座空優型殲-11B,有偏向多工型的殲-11BS,以及全面升級的多工版殲-16,一條生產線下來,想造多少有多少,成為俄羅斯之外第一個完全自主化的國家,從生產到維護,從發動機到機載武器,技術自主率百分之百,可視為中國產第三代重型戰機一個全新系列,如果有需要,打造一型四代空優型殲-11,可以說不會有任何障礙,海軍艦載版殲-15就是完全自主研製而成的。
網上傳說殲-11D多年,目前只有殲16問世,即能說明,殲-11發展到殲-16,有殲-16的低可探測性塗裝為證,即到了四代機的極致,空軍有限的軍費向五代機傾斜,殲-20才是未來制空的王者。
回覆列表
沒什麼區別,殲16是中國魔改的殲11,蘇35是俄羅斯魔改的蘇27。
俄羅斯掌握了原設計的核心,殲16有俄羅斯沒有的電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