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傷寒論》之五苓散涉及到的條文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釋:
a、太陽經病傳腑蓄水證。(應具備少腹滿或裡急,仲景或略去):
b、是外有表證,內有蓄水證。(蓄水為要,表為或然證)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釋:可能有“小便不利”已略去。(否則白虎湯證)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釋:應有脈浮,渴,微熱,小便不利,聯絡上文理解。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釋:水逆證治。病位:經腑俱病,或素有水飲,復感外邪及暴飲傷中證。
141.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用前第六方)白散亦可服。
釋:見口渴,小便不利,是水停不化,用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雲,忍之一日乃愈。
釋:見渴、口燥、煩、小便不利,用之。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釋:辨胃燥口渴及停水口渴。
386.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釋:熱多飲水者,以散水而洩熱。
二、《金匱要略》之條文
1-“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癇,此水也,五苓散主”。
2-下焦水逆證治。
3-小便不利,舌滑脈弦,氣化不利均可用之。
4-利尿作用緩和持久。
一、《傷寒論》之五苓散涉及到的條文
71.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釋:
a、太陽經病傳腑蓄水證。(應具備少腹滿或裡急,仲景或略去):
b、是外有表證,內有蓄水證。(蓄水為要,表為或然證)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釋:可能有“小便不利”已略去。(否則白虎湯證)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釋:應有脈浮,渴,微熱,小便不利,聯絡上文理解。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釋:水逆證治。病位:經腑俱病,或素有水飲,復感外邪及暴飲傷中證。
141.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用前第六方)白散亦可服。
釋:見口渴,小便不利,是水停不化,用之。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十九。一方雲,忍之一日乃愈。
釋:見渴、口燥、煩、小便不利,用之。
244.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鞕,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釋:辨胃燥口渴及停水口渴。
386.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釋:熱多飲水者,以散水而洩熱。
二、《金匱要略》之條文
1-“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癇,此水也,五苓散主”。
2-下焦水逆證治。
3-小便不利,舌滑脈弦,氣化不利均可用之。
4-利尿作用緩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