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虎山194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於風寒暑溼燥火,以之化之變也”。其中風、燥、暑、火為陽邪致病,而寒、溼為陰邪致病。正所謂“陽邪易清不反覆,陰邪纏綿久長留”。從這裡就可以明顯看出寒溼邪氣排除不易。各中原因且聽我細細道來:

    一、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寒邪致病,病在五臟之腎臟,腎主北,在天為寒,在地為水。屬陰中之陰而藏元陽。寒主“收引”,《靈樞•本髒篇》曰:“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經骨而利關節”。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滯澀不流,溫則流通滑利。若腎中元陽虛衰,體內陰寒叢生,不能正常溫通經脈。“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今陽氣虧虛,寒邪乘虛襲入,阻滯關節經脈,內外交加,虛實夾雜。

    還有一些外部原因,如久居寒地,衣不遮體,食不裹腹等等也可使脾腎元陽虧虛而致病。

    寒溼為病初見關節疼痛,活動不利,久則出現經脈攣急,關節難以屈伸。如果病程反覆,經年累月發作者,除了自身陽氣虛極之外,還有氣血間的損傷,以及久病所生之瘀,寒久鬱之痰引,形成了寒、瘀、痰互相膠結於經脈關節的頑固之疾,如常見的類風溼性關節炎即屬此類疾病。

    二、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本病症的症狀是“腫滿”,腫在全身面板、四肢關節,滿為腹大如鼓。腫者可見,滿者難察。發病的原因為“溼”,病位在脾。脾為太陰,為卑溼之土,五行屬陰中之至陰。性喜燥而惡寒溼,功在轉運上下,為人體轉樞之機,賴腎陽之氣溫薰鼓動。若脾陽內虛,則脾失健運之功,運化失職,導致胃腐熟的水谷精氣不能依賴脾氣散精之功而上歸於肺,加上土虛而無力生金,進一步加重了肺虛、無法通調水道,使水液不能四布,揆度失常,導致了脾主升清降濁的功能缺失,致使水谷之溼、鬱久不化,積於腹中而氣行受阻,發為脹滿、浮腫。如肝硬化腹水即屬此類固疾。

    一點愚淺的探討,望對有所需的讀者能起到一些幫助,不甚欣慰。

  • 2 # 老翁56

    人體的正氣(陽氣)是推動血液迴圈和器官運動的能源,正氣不足是,就不能使寒氣排出體外,從而在體內轉為溼氣,當溼氣聚於脾臟時,脾臟的運化功能就受到影響,功能下降,不能把食物完全分解,又乏力推動排出體外,從而產生肥胖,高血糖,等疾病,脾土不能培肝木,使肝臟產生連帶關係之病症。

  • 3 # 盧曉輝123

    大太陽的夏天,地面上的水會相對較少或者即便是有,也很快就會被熱氣蒸發掉。到處都洋溢著燥熱的氣氛,很少有那個地方會不熱。地面上的排水系統完善,一方面是水蒸發,一方面是水有去處。同氣相求。一個人陽氣充足,脾胃功能強健;自然就不會有寒溼存在,他體內的津液代謝是正常的。如果是另外的情況,結論就不相同了。陽氣不足,脾胃功能不好;外溼容易引動內溼,陽虛則寒。萬物生長靠太陽;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現在我從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來調整自己,因為我以前不懂這些,沒少傷害自己的身體。包括踮腳尖、雙手的小拇指互相拉、叩齒等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以上是我的認識,不當之處敬請指教和指正。

  • 4 # 醫家故事

    先要說一下,寒溼的治療和調節,不是單純要靠排的,首先需要要溫化才可以真正消除。

    單純從生活習慣角度來說,飲食方面過於單一,營養不足,尤其是高蛋白食物攝入過少,是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自身缺乏足夠的身體鍛鍊的問題導致的。

    所以,想解決寒溼的問題,要做到打鐵還要自身硬才可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年需要炒幾個菜比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