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李顯,母子關係。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居住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武則天的第三子),隨後徙居上陽宮(洛陽紫微城之西,亦稱“西宮”)。
李顯復位後,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週一朝結束。二月,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複稱神都為東都。
擴充套件資料:
李顯介紹: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隴西成紀人,656年出生於長安。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
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
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歷二年(699年)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復位。
李顯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
唐中宗李顯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壬午被毒死,終年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葬於定陵。
是李顯,母子關係。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居住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要求她退位。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武則天的第三子),隨後徙居上陽宮(洛陽紫微城之西,亦稱“西宮”)。
李顯復位後,上武則天尊號為“則天大聖皇帝”,武週一朝結束。二月,唐朝復辟,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複稱神都為東都。
擴充套件資料:
李顯介紹:
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原名李哲,隴西成紀人,656年出生於長安。唐朝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683年至684年、705年至710年兩度在位。
顯慶元年(656年)十一月五日,李顯生於長安,初封周王,後改封英王。章懷太子李賢被廢后,李顯被立為皇太子。弘道元年(683年)即皇帝位,武后臨朝稱制。
光宅元年(684年),被廢為廬陵王先後遷於均州、房州等地。聖歷二年(699年)召還洛陽復立為皇太子。神龍元年(705年)復位。
李顯在位期間,恢復唐朝舊制,免除租賦,設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館學士,發展與吐蕃的經濟、文化交往,實行和親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保證了邊疆地區的穩定。
唐中宗李顯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壬午被毒死,終年55歲,諡號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初諡孝和皇帝),葬於定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