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744992489391
-
2 # 使用者566706995143
人們在烹製黃花魚的時候尤其是油炸小黃花魚時經常會看到魚頭裡有幾顆小石頭,它看起來白白的,而且特別的硬,大家可能會問,這是石頭嗎?是魚兒不小心吃進去的嗎?
其實,黃花魚頭裡的兩塊小石頭叫“耳石”,耳石位於魚頭內耳的球囊裡,主要由碳酸鈣組成,起著平衡和聽覺的作用。黃花魚在海里遊動時,一旦外界的聲波傳到魚體後,由於刺激了耳石和感覺細胞,它就感應到了。耳石還能壓迫感覺細胞,將它失去平衡的身體加以調整,使魚體保持平衡。
耳石並不是魚兒把石頭吞進去後形成的,是黃花魚耳朵裡本來就有的。科學家們更特別注意魚類的耳石,他們可以根據魚耳石的樣子,判定魚兒的種類;也可以把魚的耳石磨成薄片,從上面一圈圈的紋路,推算出魚的年齡。
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人們用在船上打鼓的方式來捕黃花魚。就是用聲音的振波來振動魚頭上的這個小小的石頭,這樣魚就暈了!所以那幾年花魚的數量大大減少。
科學家研究發現,並不是只有黃花魚才有耳石,很多動物都有,只過是小黃魚和大黃魚所屬的石首魚科耳石較大,所以我們容易發現。其他魚類的耳石較小,通常不注意看不見,但是它們的耳石所起的作用和黃花魚的差不多。
“魚腦石”是沉澱在真骨魚類內耳中的結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每日生長一條環帶,可以根據樣子判斷魚的種類,也可以根據上面的紋路推算出魚的歲數。它還可作為藥材,可以治石淋、小便不利、中耳炎、鼻炎、腦漏等疾病。一般人熟知的黃花魚、白口、黑口等都屬於石首魚科,內有“魚腦石”也不稀奇,只有魚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裡面的耳石才會慢慢長大並且鈣化。可能是因為平時大家吃的魚個頭比較小,所以耳石較小且軟,不易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