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認知心理研究者

    我們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談談焦慮與自律的關係,以及形成機理。

    一、為什麼焦慮的人往往是不自律的人?

    答:焦慮是由於多巴胺分泌過多導致的,而不自律是由於內啡肽和血清素分泌不足導致的,分泌不足的本質原因還是多巴胺過多,抑制神經系統無法控制興奮神經系統,就像用一根細細的韁繩是無法束縛Mustang,道理很簡單:多巴胺給人帶來興奮的時候,也帶來了生理快感,就算焦慮導致了失眠,產生了痛苦感受,仍然無法促進分泌血清素和內啡肽,大腦皮層的決策原則是:快樂優先!這是一條頑固的神經迴路。

    二、自律為什麼很難訓練成功?

    答:戒菸戒酒的人其實都是反人性的,菸酒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帶來生理快感,人的慾望都是多巴胺的傑作,內啡肽和血清素對沖多巴胺往往會失敗,還是快樂優先的原則導致的,喝醉酒的人發誓以後不喝酒了,為什麼還會繼續喝?其實人類一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多巴胺作鬥爭,大部分性格內向的人更容易自律,乙醯膽鹼是內向性格的塑造者,如果乙醯膽鹼+內啡肽+血清素,三個神經遞質團結一致,共同和多巴胺戰鬥,更容易獲得勝利。性格外向的人就更容易失敗,耐心差(血清素),意志力(內啡肽)也差,所以自律的人大部分都是性格內向的人。

    結論:

    1、焦慮是由於不自律引起的,想法太多,執行太差。

    2、過度的自律其實就是強迫症,更容易導致神經遞質的分泌產生障礙,加大壓力反應。

  • 2 # 南山有獸焉

    先找到自己的問題。

    如果真的自律,應該連同內心的情緒也一併管理好。

    所以你的問題首先是自己製造了太多壓力,我身邊也有你這樣的人。

    最主要的原因是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太多完不成,所以壓力一下子就爆表了。

    壓力帶來焦慮。

    所以你看到沒有,要想不那麼焦慮,最重要的不是別人,而是不要太折騰自己,你需要先了解自己到底能夠承受多大的合理的壓力,而不是將慾望無限放大到壓死自己。

    其次,家人朋友的理解和開導很重要。

    要讓人理解,必須先溝通,你真的需要幫助,所以給點耐心,但是不要太指望父母,因為他們那一代真的沒辦法理解,這屬於知識的詛咒。

    所以你需要開導的話,最好應該找願意傾聽的,並且瞭解焦慮的人。

    不要等到抑鬱了採取尋醫問藥。

  • 3 # 遇見彩虹v心理諮詢

    自律本身是一個人對自己嚴格要求的一種素質,自律這個詞也更建立在我情我願這樣的一個基礎之上。很多自律的人心中會有一個確定性的目標,我要做什麼,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對自己施以約束,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的自律是與內心的期待基本一致的。

    而太自律,一個“太”字說出了一種約束的過度,那這種情況下的約束可能更多的要受環境的限制,他人評價的限制,有一種畏手畏腳,為了與環境和諧,別人開心而自律。即使都是自己的要求,那麼內心的目標可能也不完全是自己的,有要滿足別人的成分。

    太字型讓人感覺超出了一個人的承受力,短期尚可,時間久了可能就會壓一下很多情緒無處釋放。這其中更多的有一種情緒就是委屈,如果我感受到委屈,似乎就是在為別人忍著,多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那麼就會對別人發火憤怒其是在表達一種“我為你怎麼怎麼樣,而你卻不知道不領情”。

    所以自律更多的要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是自己情願的一種約束。

    心理學裡面有一個人格三結構,就是超我,本我和自我,自律是一種超我的象徵,而每一個人對本能的需要快樂和自由的需要都是自然而然,也是有強大需求的。

    假如超我的自律和本能需要的這種快樂有一個很好的平衡,也就是自律,但不是太自律,這樣的狀況下人是舒服的,本我和超我處於平衡的狀態。如果太自律,那麼本我和超我之間就會有衝突,這種衝突就會帶給人情緒。

  • 4 # 梓心and生活永珍

    我想是你自己給自己壓力太大了,我個人認為自律應在一個以自己提升自己的前面下去進行的,也應該是在喜歡自律的狀態下。你可以問一下自己是不是哪裡出了問題

  • 5 # 向之初

    是的,凡事不能過度,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

    家人不理解也正常,畢竟沒人鑽你心理,建議如下:

    第一,原諒家人不理解。

    第二,多跟家人溝通。

    第三,獨立。

    第四,學會改變。

    第五,學會感恩。

    第六,學會剋制。

  • 6 # 張鐵軍158

    自律很好。

    控制情緒,是強化焦慮的條件;

    包容情緒、控制言行是卓越的條件,也是應對焦慮的最佳策略。

  • 7 # 孫哲瀚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自律。對自律的定義應該是很謹慎的,首先自律不是一種自以為是,或者自我為主。

      自律應該是一種在自我理解的文化範疇內,具有更高維度的自我約束。所以自律是一種文化修養,更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人性成熟。

      為此自律的人,大多不被人同益看好,也就是很好理解的事了。

      人嗎!畢竟文化修養不同,所處生活環境不同,再加之脾氣秉性迥異,產生任何的異議和看法,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在我看來,這並使人感到有多麼的詫異。

      自律,首先他不是離經叛道,更不是乖僻邪謬。一個人行不苟合,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有自己的砥礪和內查,這應該算得上是一種好事。

      從某種意義上講,人不應該太在意他人的意見和目光。因個人的自律造成的群體疏離,這不應該是誰的錯,因為行為和意識上達不成共識,這隻能說是一種文化欠缺所造成的人性隔閡。

      過分在意一種群體的和諧,而丟掉個性和自律。就是一種因噎廢食的盲從表現,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將是毫無助益的事。

      提高圈子和群體的文化共識,以便於達到一種自律的高效機制,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集體力量,這是一個人和一個家庭長遠的文化工程,更是一種人心凝聚的精神提速。

      唯有如此,一個家庭才能在演變詭化的歷史長河中,經得住時代的風雲變幻。

      人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單一個體,和社會有交集,與群體有接觸,攜家庭圖存亡,這都要涉計到一種互惠互利共謀進退的社會大環境,任何個人的自命不凡或者是自高自大,無疑就是一種自毀長城自取咎戾!

      自律,無論怎麼說都只是一種個人的意識約束,以期達到一種與眾不同的人性平衡,這絕不足以證明或定性自己有多優越。有自律是好事兒,但絕不可以讓自立變形變性,而因此成為一種疏離人性的鴻溝,與家庭和社會格格不入,那麼你的自律就成了一種毒誘惑己的信條,讓自己在揮灑人性的道路上漸行漸遠了。

      真正的自律,人性應該是安靜坦然的,並非是焦慮易怒,聽不懂任何建設性的意見,因自律而一家獨行,讓家人又怎麼理解你這種妄斷獨行。

      一個人要崇尚修心養性砥礪自律,就要善於明辨人情是非,無論身處何種環境,都不要獨斷專行,善搞一言堂,要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在不斷的選擇中求真偽,做不到如此,那麼你的自律就一文不值,和一個獨是獨非的蠢夫也沒什麼兩樣。

      所以,自律歷來是建立在成熟的人性之上的一種高度自識,更是孰暗了人情世故的一種文化精髓,自不會把家庭和群體搞得眾叛親離,也絕摧生不了家煩宅亂徒勞無益的惡果。我們每個人都要好好的修煉自己,做一個真正自律人性安穩自心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來月經剛一天能洗澡和洗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