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變異
流感病毒的變異以甲型最為重要,常與世界性大流行有密切聯絡。一般來講,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變異就是指H和N抗原結構的改變,在亞型內部經常發生小變異(量變),稱為抗原漂移。儘管它只是微小的變異,但可使病毒能夠輕易的躲過宿主的免疫系統。與以前面發現的毒株相比,如果在血凝素分子特異性抗原決定簇(抗原表位)上發生了突變,新的毒株被認為是先前毒株的異種變異型別,具有流行病學意義,可以造成流感的流行。
抗原變異僅發生於甲型病毒。它可能是由於同一細胞感染了人類和動物的2種病毒,病毒之間發生基因重配而產生的。由此產生的病毒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發生全新結合,而使得人群沒有免疫力。抗原轉變是造成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原因。甲型流感病毒大約每隔十幾年發生1次大變異,自1933年以來甲型病毒已經歷了4次抗原轉變:1933~1946年為H0N1(原甲型,A0),1946~1957年為H1N1(亞甲型,A1),1957~1968年為H2N2(亞洲甲型,A2),1968年以後為H3N2(香港型,A3)。一般新舊亞型之間有明顯的交替現象,在新的亞型出現並流行到一個地區後,舊的亞型就不再能分離到。乙型流感染毒間同樣有大變異與小變異,但未劃分成亞型轉變。丙型流感病毒尚未發現抗原變異。
變異與流行的關係
甲型流感病毒裡的RNA有八個節段. 當兩種不同的甲型流感病(例如,在鳥類裡生存的和在人類裡生存的)侵襲同一個細胞,這兩組RNA的八個階段可以混合並且組合成一個新的甲型流感病毒.因為這個是個新的病毒,大眾裡一般不會有對它的抗體,因此很容易傳開.不過不是每個新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生存並且能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但是也就是因為那幾個少數成功的會流行.
抗原變異
流感病毒的變異以甲型最為重要,常與世界性大流行有密切聯絡。一般來講,流感病毒的抗原性變異就是指H和N抗原結構的改變,在亞型內部經常發生小變異(量變),稱為抗原漂移。儘管它只是微小的變異,但可使病毒能夠輕易的躲過宿主的免疫系統。與以前面發現的毒株相比,如果在血凝素分子特異性抗原決定簇(抗原表位)上發生了突變,新的毒株被認為是先前毒株的異種變異型別,具有流行病學意義,可以造成流感的流行。
抗原變異僅發生於甲型病毒。它可能是由於同一細胞感染了人類和動物的2種病毒,病毒之間發生基因重配而產生的。由此產生的病毒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發生全新結合,而使得人群沒有免疫力。抗原轉變是造成流感全球大流行的原因。甲型流感病毒大約每隔十幾年發生1次大變異,自1933年以來甲型病毒已經歷了4次抗原轉變:1933~1946年為H0N1(原甲型,A0),1946~1957年為H1N1(亞甲型,A1),1957~1968年為H2N2(亞洲甲型,A2),1968年以後為H3N2(香港型,A3)。一般新舊亞型之間有明顯的交替現象,在新的亞型出現並流行到一個地區後,舊的亞型就不再能分離到。乙型流感染毒間同樣有大變異與小變異,但未劃分成亞型轉變。丙型流感病毒尚未發現抗原變異。
變異與流行的關係
甲型流感病毒裡的RNA有八個節段. 當兩種不同的甲型流感病(例如,在鳥類裡生存的和在人類裡生存的)侵襲同一個細胞,這兩組RNA的八個階段可以混合並且組合成一個新的甲型流感病毒.因為這個是個新的病毒,大眾裡一般不會有對它的抗體,因此很容易傳開.不過不是每個新的甲型流感病毒都可以生存並且能從一個人傳到另一個人.但是也就是因為那幾個少數成功的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