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果你願意j0

    首先當然是投稿量巨大。像傳統行業內頂尖期刊一年發表數千篇文獻,按接受率25%計,收稿可能有4倍及數萬件,這麼大的量,都要編輯仔細處理的話,是需要很大精力的。

    其次是現在審稿的peer review 制度,稿件一般在主編手裡呆一週左右,主編判斷可以進入下一步會發給相關領域的副編輯,副編輯大概也需要一週時間決定稿件值不值得送審。這兩部分耗時一般是不能避免的,因為編輯們要對一個自己並不熟悉的稿件做出合理的判斷,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得仔細讀讀摘要引言,甚至查查文獻。除非編輯非常瞭解通訊作者甚至哥倆好,或者編輯本身就是該領域權威,否則一般送審之前都需要10天到2個禮拜。

    編輯決定送審之後,會花幾天選擇審稿人,會給審稿人發郵件,一次發2-3個審稿人。審稿人收到郵件決定審稿或者不審,一般編輯不會催,順利的話第二天審稿人就有迴應,不順利的話一個多禮拜審稿人回覆不審,還得重新找,這部分時間就白耽擱了。

    一般給審稿人2個禮拜時間,遇到特別能拖的審稿人,可能1個月甚至更多都有可能。

    審完稿,有可能直接接受,也可能小修,大修,修完再送審,審完結果還可能是接受小修大修。

    最後接受後,還有proof,填表交版面費,到最後發表還有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

    算下來,一篇論文審稿經歷很多階段,和很多人打交道,在這種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工稽核評價的體系下,時間當然就花的久,像審稿人審稿都是自願的,別人沒有義務第二天就給你回覆。嚴格的流程體現了學術界對於學術成果認證的謹慎,是國際學術規範的表現,是學術成果公信力的保證。至於時間久,這是目前制度自然附帶的代價。當然對一些領域熱點,審稿的週期會影響論文的實效性,現在有些期刊也主打快速發表,就是花在編輯部的時間儘量壓縮,審稿的時間儘量縮短,現在是期刊吸引投稿的噱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時候都沒感覺夏天很熱,現在熱一點都受不了,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