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kzsf46145

    朱元璋規定,所有他的“龍子龍孫”,都要由國家全包起來,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親王和郡王兩種爵位,明朝皇帝的兒子除太子外都封親王,親王的的兒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郡王的兒子封鎮國將軍,鎮國將軍的兒子、孫子、曾孫等依次封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兒孫世代都是奉國中尉。明初的分封原則上也是“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的。有別於周、漢的分封制。但有一點必須注意,明初的藩王都具有很大的兵權,並且可以節制文武實際上也就具有了臨民與賜土的權力。再加上有豐厚的歲祿,又都是皇帝之子,又都扼守在軍事要地,因此,他們的權力當然是相當大的,導致後來“靖難之變”的發生,分裂了國家,挑戰了皇權。凡是朱元璋的後代,一生下來,就可以吃喝不愁。朱元璋的這種“包養”政策後來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後果——到明代後期,朱家後代繁衍到了幾十萬之多。這幾十萬人都不事生產,完全靠國家發放的俸祿過日子。這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最嚴重的時候,有些地區全年財政收入甚至只夠這些“龍子龍孫”俸祿的一半。所以清王朝定都北京以後,吸取明朝教訓,封爵制度逐步完善,便始終嚴格控制數量,清代對宗室沒有實行封藩建國,強調“一統”天下,但同時對皇子和軍功都實行封爵制,從分封親王至奉國將軍分為14等。清初開國只有8名世襲親王即睿親王、禮親王、鄭親王、豫親王、肅親王、莊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等所謂“鐵帽子王”。後又增加恭親王,怡親王、醇親王、慶親王。不爛封王這一點非常重要。清朝吸取歷代濫封的教訓,避免最終造成尾大掉,甚至導致國家的分裂和滅亡。清代不分封藩王,而採取封爵,數量少,對朝廷不構成威脅。應該說清代不分藩王的政策是清王朝能夠維持三百年統治的重要因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薦一本python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