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並作了簡略說明,他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過“.“可堪孤館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又說: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由於王氏的解釋過於簡略,後人的理解也頗多歧義.首先是關於這兩種境界的劃分,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或懷疑.贊成者對於何為“有我之境”,何為“無我之境”,也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可謂“情景說”.即從情與景的關係特點上解釋.這種觀點認為,“有我之境”以情為主,多半是情語.“無我之境”以景為主,大體是景語,前者感情強烈,後者感情沖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後者感情內蘊,因此,前者是“顯我”,後者是“隱我”.①
第二種可謂“心物說”.即從心與物的不同關係上解釋.這種觀點認為,兩種境界實是心與物結合的兩種不同形態,前者是物的“人化”,後者是人的“物化”.“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於物的如實描寫中.②
第四種可謂“利害關係說”.即從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否存在著利害關係的角度解釋.這種觀點一般都根據王國維所受叔本華“意志論”的影響來理解的,認為“有我之境指當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與外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把藝術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兩種,並作了簡略說明,他說: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過“.“可堪孤館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又說: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由於王氏的解釋過於簡略,後人的理解也頗多歧義.首先是關於這兩種境界的劃分,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或懷疑.贊成者對於何為“有我之境”,何為“無我之境”,也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可謂“情景說”.即從情與景的關係特點上解釋.這種觀點認為,“有我之境”以情為主,多半是情語.“無我之境”以景為主,大體是景語,前者感情強烈,後者感情沖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後者感情內蘊,因此,前者是“顯我”,後者是“隱我”.①
第二種可謂“心物說”.即從心與物的不同關係上解釋.這種觀點認為,兩種境界實是心與物結合的兩種不同形態,前者是物的“人化”,後者是人的“物化”.“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於物的如實描寫中.②
第四種可謂“利害關係說”.即從主體與客體之間是否存在著利害關係的角度解釋.這種觀點一般都根據王國維所受叔本華“意志論”的影響來理解的,認為“有我之境指當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與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