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佛法中的“空性”這個問題,很多網友都有各自的見解,而我看這類書很少,但從有關史料來說,我是這樣理解的:
佛教是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正史最早記載的是東漢漢明帝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佛教傳入中國後,被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並加以改造。例如東漢漢桓帝劉志(公元146~167在位),就認為佛的教義與黃老(即老子,或黃帝、老子)之道差不多,黃老“貴尚無為”,佛教也講“清靜無為”。之後佛教的學說是以魏晉玄學為基礎的,佛教徒所宣傳的佛教般若學說,基本上是用魏晉玄學的理論去理解。因而佛法中的“空性”不是啥都沒有的意思,與老子《道德經》所說的“無”有基本相似又不相似。老子的“無”具有二重性,作為本體論,是指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作為“道用”,其哲理核心是客觀、公正、無私、無慾,虛無清靜。而“空”是佛教《般若經》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公正、無私、無慾、虛無清靜。從這個角度上、也僅僅從這個角度上說,“空”與“無”是基本相似的。
但是,二者有不同之處:老子的“無為”是一元論,“無”——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並且與辯證法、唯物史觀是統一的。而佛教“無為”是二元論,即主張世界有精神與物質兩個本原,最終倒向唯心主義。所以魏晉南北朝出現過佛教與反佛教的鬥爭,其實質就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鬥爭,這一點必須注意。
如何理解佛法中的“空性”這個問題,很多網友都有各自的見解,而我看這類書很少,但從有關史料來說,我是這樣理解的:
佛教是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正史最早記載的是東漢漢明帝永平八年(即公元65年)。佛教傳入中國後,被中國封建統治階級所利用,並加以改造。例如東漢漢桓帝劉志(公元146~167在位),就認為佛的教義與黃老(即老子,或黃帝、老子)之道差不多,黃老“貴尚無為”,佛教也講“清靜無為”。之後佛教的學說是以魏晉玄學為基礎的,佛教徒所宣傳的佛教般若學說,基本上是用魏晉玄學的理論去理解。因而佛法中的“空性”不是啥都沒有的意思,與老子《道德經》所說的“無”有基本相似又不相似。老子的“無”具有二重性,作為本體論,是指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作為“道用”,其哲理核心是客觀、公正、無私、無慾,虛無清靜。而“空”是佛教《般若經》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公正、無私、無慾、虛無清靜。從這個角度上、也僅僅從這個角度上說,“空”與“無”是基本相似的。
但是,二者有不同之處:老子的“無為”是一元論,“無”——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並且與辯證法、唯物史觀是統一的。而佛教“無為”是二元論,即主張世界有精神與物質兩個本原,最終倒向唯心主義。所以魏晉南北朝出現過佛教與反佛教的鬥爭,其實質就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鬥爭,這一點必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