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克倫威爾
-
2 # 克倫威爾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為一戰後的世界格局,但這一體系是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三巨頭“一手操縱的,可以說,這一體系是法國、英國和美國博弈的結果,但同時也埋下了很多坑。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並沒有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而是還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
一是英國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希望在歐洲大陸各國國力相對平衡,不要出現一國獨大的情況,所以英國試圖要德國制衡法國,在法德之爭中謀利,所以對德國的制裁有保留;
二是法國因為在普法戰爭中被德國打的一敗塗地,德國軍隊長驅直入進入法國首都巴黎。在法華人看來,這次戰敗是一個巨大的恥辱,一直謀求雪恥,而一戰中德國戰敗為法國雪恥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所以法國一定要將德國置之死地。正如一個比喻那樣,法國就像是在德國這頭大熊的身上插了一根管子,大熊所有的膽汁都流到自己那裡去;
三是美國雖然經濟體量已具世界第一,但軍事實力不如英國(海軍)和法國(陸軍);
四是德華人產生了強烈的復仇心理,這也是二戰爆發的一個原因。德國因為戰敗而遭受制裁、進行賠款,而且戴上了“非正義”的帽子,承擔更多的戰爭責任。換句話說,德國賠款越多,越證明了德國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
基於上述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引起了種種不滿,20世紀20年代這個新體系逐漸瓦解,正如法軍元帥福煦所說的這是20年的休戰,而不是和平。一旦時機成熟,戰事再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基於各大國之間的矛盾,所以戰勝國對德國的懲罰,特別是賠款,並沒有落到實處。一戰的德國賠償,按德國自報的數字,只有531.55億馬克,而按照接受國的估計,只有不到200億馬克。
-
3 # 小瘋瘋34
“歐洲的十字路口”,這個說德國曾經兩次帶來歐洲動亂……
說這個是地形也沒問題。看看歐洲的地圖,你會發現德國幾乎在歐洲的正中間。而且按照當時實際的公路水平,德國幾乎可以從全歐洲獲取生產資料……
貨物集散地,也就是說德國可以很快恢復過來。
-
4 # 貴陽黔驢
一站之後,據說希特勒上臺後採用一種新型的社會制度即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充分激發德國會社會的工業復興激情,人們群情奮起,發憤圖強透過一二十年將德國建設成為一個經濟強國,當然也透過反猶太人邪說,對猶太富商的財富進行大肆掠奪,將私人財產收歸國有,由此德國迅速成為工業與軍事強國,之後,希特勒與斯大林聯合起來,共同將波蘭瓜分,嚐到了甜頭的德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再次引發了世界大戰。
-
5 # 攀panda
國內外兩個原因。國外在於美英法三家的鬥爭。法國希望徹底肢解德國永絕後患,而英國希望儲存德國以牽制法國。美國則希望擴大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參與國際事物。這樣在一戰後的懲德協議就給德國復興留有餘地。再加上20年代的世界範圍經濟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美英擔心德國爆發社會主義革命,主張放鬆對德國的壓制,緩解國內壓力。這樣對德的限制就逐漸放開了。希特勒上臺後大肆開展國家工程,提供工作,背後也有美英的經濟支援。而這時國際關係發生了變化,蘇聯崛起,列強的主要目標變成了蘇聯。而德國成為了可以被拉攏的物件,英法想透過重新武裝德國來限制蘇聯。這樣對德國的軍事限制也鬆綁了。
回覆列表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成為一戰後的世界格局,但這一體系是法國總理克里孟梭、英國首相勞合·喬治、美國總統威爾遜”三巨頭“一手操縱的,可以說,這一體系是法國、英國和美國博弈的結果,但同時也埋下了很多坑。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並沒有消除各大國之間的矛盾,而是還埋下了更大沖突的種子。
一是英國一直奉行”大陸均勢“政策,希望在歐洲大陸各國國力相對平衡,不要出現一國獨大的情況,所以英國試圖要德國制衡法國,在法德之爭中謀利,所以對德國的制裁有保留;
二是法國因為在普法戰爭中被德國打的一敗塗地,德國軍隊長驅直入進入法國首都巴黎。在法華人看來,這次戰敗是一個巨大的恥辱,一直謀求雪恥,而一戰中德國戰敗為法國雪恥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所以法國一定要將德國置之死地。正如一個比喻那樣,法國就像是在德國這頭大熊的身上插了一根管子,大熊所有的膽汁都流到自己那裡去;
三是美國雖然經濟體量已具世界第一,但軍事實力不如英國(海軍)和法國(陸軍);
四是德華人產生了強烈的復仇心理,這也是二戰爆發的一個原因。德國因為戰敗而遭受制裁、進行賠款,而且戴上了“非正義”的帽子,承擔更多的戰爭責任。換句話說,德國賠款越多,越證明了德國發動戰爭的非正義性。
基於上述原因,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引起了種種不滿,20世紀20年代這個新體系逐漸瓦解,正如法軍元帥福煦所說的這是20年的休戰,而不是和平。一旦時機成熟,戰事再起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基於各大國之間的矛盾,所以戰勝國對德國的懲罰,特別是賠款,並沒有落到實處。一戰的德國賠償,按德國自報的數字,只有531.55億馬克,而按照接受國的估計,只有不到200億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