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香樹下

    樊遲、司馬牛、仲弓、和顏淵這四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這四位學生好像商量好了一樣,都向他的老師孔子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問仁.孔子聽了,對這四個學生居然給出了四個深淺不一、截然不同的答案: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同一個問題,給出不同的答案,這在今天教育界“標準答案”盛行的氛圍下,是很難理解的.其實對孔子來說,這則是再自然也不過的道理.

    原來樊遲的資質較魯鈍,孔子對他就只講“仁”的最基本概念——“愛人”.樊遲知道這些,孔子認為也就夠了;司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誡他:做一個仁人要說話謹慎,不要急於表態.孔子認為對於司馬牛來說,透過教育讓他知道克服自己的性格缺點,做到慎言慎行也就達到教育目的了;仲弓對人不夠謙恭,不能體諒別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了;顏淵是孔門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的規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顏回才是最寄予希望的,所以教育也深且比較全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玫瑰花泡水喝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