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魁哥說三國

    司馬懿笑臉相迎,並未上當,反過來問使者,知道諸葛亮每天只吃數升飯,事情還多,據此推斷諸葛亮“陽壽已盡”,命不久矣。依據演義,結合自己的見解,分析得出下面三個原因。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 2 # 羽評郡主

    沒有人理解諸葛亮,但也沒有人可以阻擋他帶著大軍前來。以逸待勞的戰役,是每個軍事家都喜歡遇到的,魏國的軍士們精力充沛,大家決心要一舉擊破經過遠徒之後,盡顯疲憊的蜀國軍隊,但是司馬懿卻另有一番打算。

    諸葛亮也是沒有想到,自己風塵一路,卻沒有看到虎視眈眈的魏國士兵,一切都平靜的不尋常,等到諸葛亮安兵整馬,佈陣擺營後,派出去的哨兵傳回來訊息,司馬懿緊閉城門,並沒有要來應戰的樣子。

    雖然主帥能忍,但是魏國的軍士,卻不理解為何自己佔據天時地利,卻要被人堵在城門口謾罵,如果說蜀軍日漸消磨,那麼魏軍則是如同炎夏的乾柴,萬千人的怒火,之所以沒有噴薄出來,僅僅因為一個城門在做著隔緣體。

    司馬懿憑藉著自己的威望,硬是讓這些死都不懼怕的將士們,嚴格奉行著不出戰的命令,諸葛亮在用盡辱罵的法子後,也不得不打算在渭南開耕田地,被迫和司馬懿耗下去。

    司馬懿聽說蜀軍要開田駐軍後,派人送來了農具,諸葛亮全部收下,卻回贈了幾套婦女的衣服,以示羞辱,但是司馬懿收到衣服後,並沒有任何不愉悅。

    司馬懿很乾脆的接見了蜀國的使臣,並且很直接了當的說:“諸葛亮派你來,無非是要看看我的身體狀態,你可以看出來,我身體很好,但我想你們的丞相,卻要令人擔憂了。”

    使臣聽了這番話,自然很不服氣,他傲慢的說:丞相雖然不在盛年,可是精力充沛,一頓飯四升精米,軍中不論大小事,莫不親自臨問,若不是如此,怎有心力來討伐爾等。

    司馬懿笑道:“旁人不知,我心裡可是有數的,諸葛亮自持聰慧,凡事必然親抓,如使臣所說,事無大小,皆為自決。一軍之事,日以千繁,消耗如此大的精力,但是一頓飯卻只能吃下四升精米,如此這般,諸葛亮豈有長命?我魏軍不需要多費死傷,只需要等諸葛亮天命待終,蜀國自然成了易取之地。”

    司馬懿的話,看似款款而談,實則是非常毒辣,諸葛亮後來果然是命不久矣,蜀國也如司馬懿預料的那樣,沒有了諸葛亮,魏軍並沒有多費周折,就滅了這個國家。

  • 3 # 木劍溫不勝

    諸葛亮和司馬懿一直以來都是死對頭,他們一個代表的是曹魏政權集團,一個代表的是蜀漢劉備政權集團;有人說他們二人是英雄惜英雄,正是如此才會互相欣賞、互相敵意,頗有當年“既生瑜,何生亮”的味道。

    在蜀漢大軍浩浩蕩蕩的來到了曹魏政權的境內後,本就佔據著巨大優勢的司馬懿部卻因為司馬懿的命令將城門緊閉,久久不肯出戰。此令一出的時候,司馬懿部的士兵將士們都非常的不理解;首先,因為自負的原因他們本就不怵蜀漢軍隊,其次,此時的蜀漢軍隊經歷了長途跋涉,軍心可能出現了渙散,如果出戰迎敵則可能會大勝蜀軍。雖然這些曹魏將領在面對城外耀武揚威的蜀漢軍隊時很痛恨,分分鐘想要出去給他們胖揍一頓,但是礙於司馬懿的命令和威望,他們便不敢輕舉妄動,頂多只是在嘴上抱怨抱怨。

    在看到了這樣的情況後,諸葛亮也很著急,因為他在這裡多待一天,就等於是在瘋狂的消耗蜀國的資源,這對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不利的。為了能夠和曹魏政權“刺刀見紅”,諸葛亮派出自己手下的兵士,在司馬懿部的城池下開啟了瘋狂的“罵街”模式,儘管是這樣,儘管曹魏將士已經恨的牙癢癢,但是司馬懿就是一個命令“不聽、不問以及不理會。”

    諸葛亮看到司馬懿這哥們軟硬不吃,所以為了長遠發展,便在城池附近開始了屯田,想要以此來補充軍隊口糧的消耗。據說在聽到諸葛亮想要在此屯田的時候,司馬懿非常“貼心”的叫人送去農具,在收到了這樣的禮物後,諸葛亮也回贈了司馬懿一個禮物,這個禮物便是女人的衣物。諸葛亮想要以此來嘲弄和激怒司馬懿,然後迫使他出兵和蜀軍展開戰略決戰。可是司馬懿在收到了這樣的禮物後,壓根沒有生氣,也沒有為之所動。

    在使者進入到了司馬懿部後,司馬懿非常熱情的接待了他,不僅對其提供好吃好喝的,還熱情的問候。當這一切客套結束後,司馬懿邊飲酒,邊對使者說:“諸葛亮派你來是不是看我身體如何?你回去告訴他,我的身體好著呢!不用他擔心。”

    在說完後,司馬懿又緊接著補充道:“你們家丞相身體不行了吧?”

    聽到司馬懿的回覆,使者不緊不慢的回覆司馬懿:“我們家丞相身體好著呢!雖然已經不是以前壯年的時候,但是依舊能夠指點江山,全軍上下凡是軍棍十下以上的事情,他老人家都會過問,每天能吃下四升精米!”

    在送走了使者後,司馬懿對周圍的謀士說:“諸葛亮命不久矣啊!”

    很多謀士都非常的驚訝,不明白司馬懿為什麼會這麼說。

    原來,當司馬懿聽到諸葛亮一頓能吃下四升精米的時候,就判斷出來了。因為諸葛亮在非壯年的時候還事事躬親,一軍有百戶、千戶、萬戶之事,一國有各郡、各司部之事,他諸葛亮還要事事兼顧到,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消耗精力和身體的事情,但即使是這樣,他一頓卻只能吃下四升精米,所以以此來看,諸葛亮恐怕命不久矣了。

    本來諸葛亮想要以此試探出司馬懿的身體,可是卻被自己的使者給“買了”,著實很悲哀。

    司馬懿為何避而不戰

    首先,司馬懿的避而不戰,有想要不費一兵一卒耗死諸葛亮大軍的意思,但是如果往深了看,其實這是司馬懿下的一盤大棋。

    司馬懿之所以會被曹操家族重用,那是為了依靠他來制約和對付諸葛亮,畢竟司馬懿是擁有大才的人;反言說,如果當時的曹魏政權若沒有諸葛亮這個眼中釘,是根本不敢重用司馬懿這個擁有雄才大略的人。關於這點,司馬懿作為人精自然而然很清楚,他同時也明白如果自己過早的將諸葛亮打敗並殺死他,是對自己不利,不僅會失去自己原有的位置,還有可能遭受殺身之禍,正所謂“以諸葛養司馬”,這便是他心中的算盤。

    綜上所述,司馬懿之所以會通過諸葛亮的飲食,來判斷他的身體,是有一定根據的。首先,如果一個人身體正常,消耗的多,自然就食用的多,但諸葛亮卻偏偏很反常。

    其次,諸葛亮一軍、一國之事都必要躬親,這對於人精力的消耗,以及壽命的消耗是巨大的,即使是在現代生活中因勞累猝死的案件也屢見不鮮,更不要說科技、醫學都不發達的古代了。

  • 4 # 曉史才能明事

    一:諸葛亮吃的真的少

    使者說的“數升”雖然應該比題主所說的“一斤”還是要多一點(秦漢時期的一升約合現在的200ml),但是這個飯量水平在當時來說依然是很低的(那時候一個成年男性平均一天都能吃兩三斤飯)。

    俗話說得好“能吃才能幹”嘛,食量在古代是反應一個人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事實上農村裡現在老年人還以能吃為榮,證明自己身體好)。

    舉例:

    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諸葛亮乾的事多

    綜合前兩點來說,諸葛亮是“乾的比牛多,吃的比誰都少”,這樣一來身體難免入不敷出,難以久持。

    三:散佈謠言,蠱惑君心

    別忘了諸葛亮和司馬懿此時分統兩軍,敵軍的將帥自然是自己水火不容的死敵,用上心理戰也在所難免。

    不管司馬懿是如何做出這個判斷的,諸葛亮確實在不久後在五丈原病危了,他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是對他的最好寫照!

    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

  • 5 # 我是趙帥鍋

    據史書上所記載,在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他和司馬懿在五丈原對峙,結果司馬懿死活不出戰,最後逼得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裝,但司馬懿非但不生氣,反而還趁機詢問蜀漢使者有關諸葛亮的身體日常。

    當時,諸葛亮的使者是這樣回答的:“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 翻譯一下就是:諸葛亮日夜操勞,對於處罰二十軍棍以上的事情,都要親自審問。他每天又吃得很少,總共加強來也不過一斤糧食。

    等到諸葛亮的使者走後,司馬懿就由此斷定,諸葛亮活不了太久。那麼,司馬懿為什麼憑諸葛亮每天只食用一斤米,就敢斷定他活不長久呢?其實,這不過是司馬懿在裝逼而已。司馬懿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久的原因,不在於蜀漢使者的這番話,而是來自於他的情報系統。

    大家知道,在打仗過程中,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就是刺探情報。換句話說,在司馬懿和諸葛亮對峙期間,雙方都會派出探子到對方的軍營中去刺探訊息,甚至而言,司馬懿的軍中,肯定有諸葛亮的間諜,同樣諸葛亮的軍中,也有司馬懿的間諜。

    也正因為此,司馬懿軍營中發生的事情,基本上可以第一時間傳到諸葛亮的耳朵裡,比如司馬懿鎮壓不住眾將領的請戰要求,就故意上表曹睿請戰,結果曹睿派遣帶著節仗來到司馬懿軍中,明令諸將不許出戰,此時的司馬懿,卻故意披甲騎馬往外衝,要和諸葛亮決一死戰,最後被辛毗給攔下來才作罷。

    這件事情發生後,諸葛亮幾乎是在第一時間知曉這個訊息,他也由此在蜀軍將領們面前諷刺司馬懿會演戲。從這層意義上來說,諸葛亮對司馬懿軍中的動態那是了如指掌。同時,既然諸葛亮能做到,司馬懿肯定也能做到,所以諸葛亮軍中的各種動態,司馬懿肯定也能夠第一時間知道。

    在當時,諸葛亮病重的訊息並不是什麼高度機密,蜀軍將領們都知道,甚至到最後,諸葛亮病重得已經不能夠單獨行走,只能靠旁人的攙扶才行,蜀軍將領們也都看得清清楚楚,那自然,司馬懿肯定也能夠在知曉這個訊息。

    在這種背景下,當諸葛亮的使者告訴司馬懿,諸葛亮每天從早上工作到晚上,甚至連打20軍棍這種小事都要親力親為,而且每天還吃不下飯,司馬懿再結合先前探子告訴他諸葛亮病重的訊息,自然可以約摸估計出諸葛亮活不長久。

    因為,諸葛亮此時已經病重得無法行走,卻還在加班加點的工作,甚至連屁大點小事就要親力親為,這是為什麼?一方面是諸葛亮事無鉅細,另一方面難道不是諸葛亮自知時日無多,想盡快把軍中的大小事情都交代完畢,所以才不顧自己病重的情況,拼命加班加點。否則,換做任何正常的人,都知道應該趕緊把身體調養好,這樣才能繼續和司馬懿對抗。

    好,就算沒有這一層意思,但當時諸葛亮已經是病重得不能行走時,卻還要堅持起早貪黑的工作,甚至連飯都吃不進去,這樣的一個人,猝死實在是太正常的一件事情。所以,綜合這兩方面因素,司馬懿這才敢斷定諸葛亮活不長久。

  • 6 # 幽暗的啟明

    在古代打仗的話都會事先帶好需要的糧草進行充足的備戰,所以糧食對於戰爭的重要性自然是不必懷疑的,而且飯量對於每個人都會有所不同,那麼究竟那時候的軍人對於糧食的消耗量是多少呢?

    我們都知道的事諸葛亮在出兵祁山時病死五丈原,而在這之前司馬懿就是已經通過知道諸葛亮每天吃一斤米而高興的斷定諸葛亮就快要死去了,那麼為什麼他敢這樣去斷定的呢?

    諸葛亮這個人想必就不用我多說了吧,了解一點歷史的人應該都是了解的,在他最後一次伐魏時與司馬懿僵持,諸葛亮下戰術也是不出兵,隨後諸葛亮只得在五丈原駐兵,在這個期間就是派了使者前去魏軍大營,司馬懿便問使節諸葛亮現在睡眠以及辦事=食量怎麼樣,於是使者便說一般都是早起晚睡,20杖以上的處罰要親自過目,吃的飯食不到三升。

    於是司馬懿聽後對親信說諸葛亮現操勞過度無法進食還能活多久呢?其實三國時的度量應該用的是漢朝的,一l相當於200ml在曹魏那裡應該是204ml可以忽略不計,而根據魏晉時的演算法三升大概有0.6升,而每個公升的米有1.7斤,0.6公升有1.02近,也就是諸葛亮的飯量,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不少了。

    不過在那時候的社會普通人的飯量大概是5升,一個打仗的戰士的話就是要達到7升這在史料中都有記載的,並且在三國時候能吃得飽就很好了,也沒有零食吃,古人的勞動量都是很大的所以自然是吃得多的,除了米飯基本不吃其他東西,所以司馬懿才會斷言諸葛亮活不長了。

    特別宣告: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臺“網易號”作者上傳併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資訊釋出平臺。

  • 7 # 大國布衣

    在《三國志》中的記載是:

    再糾正一下,諸葛亮當時的食量並非一斤,而是數升,也就“三四升而已”。我們換算下,三漢升等於現在的600毫升,4漢升也就800毫升。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飯量,就是煮熟的米飯800毫升這裡。

    也就是說,當時諸葛亮一天的飯量,大米應該在278g這裡,只有5兩多點,而這是他一天的飯量。如果按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的話,那麼每頓的飯量只有2兩多點,這樣的飯量就算是女生也不止這點。因此司馬懿才會說“食少事煩,豈能久乎。”

    再對比一下普通人的飯量,就能明白為什麼諸葛亮的陽壽已盡。

    我查找了1955年中國對糧食進行定量供應標準:

    特殊重體力勞動者:四十五到五十五斤;

    重體力勞動者:三十五到四十四斤;

    輕體力勞動者:二十六到三十四斤;

    大、中學生:二十六到三十三斤;

    一般居民和十週歲以上兒童:二十二到二十六斤;

    三週歲以下不滿六週歲的兒童:十一斤到十五斤;

    不滿三週歲兒童:五斤到十斤;

    上面具體為真實資料,而大米的斤數分配標準是每月供應量。

    而諸葛亮作為丞相,一邊勞心國家大事,一邊領兵北伐,其用腦之力度非甚一般機關人員可比,在這樣大量消耗體力的情況下,他才吃多少?

    每天才吃五兩大米,也就說一個月才15斤,十五斤什麼概念?

    在這樣飯量的情況下,我們都能猜出諸葛亮不久於人世,更別說司馬懿這個老奸巨猾、機關算盡之人。

  • 8 # 廚房精品生活館

    日食精米四升,用現在的單位換算以後就是一天能吃一斤大米,而諸葛亮日理萬機,事必躬親,每日的操勞是常人不能比較的,相比於他每日的操勞程度,日食一斤大米根本無法滿足諸葛亮的身體需求,這是他身體已經快要垮了的前兆。

    諸葛亮又怎麼會不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呢?之所以急忙決戰也是想要趕在自己去世前,賭一把,司馬懿最終還是贏了,他不僅沒有中計與諸葛亮進行決戰,還活了很久,熬死了三國時期無數梟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使用雲閃付,相比較微信支付寶,它有什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