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假說,有一種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抑鬱。
沒記住,做錯了,就給孩子注入痛苦,比如揍一頓或者臭罵,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這樣的教育如果貫穿童年,會養成一種傾向,注意力非常容易集中在能引起自己不適感的事情上,且不會主動脫離開,因為一旦沒注意,就會被打,就會承受更大的痛苦。
於是,性格養成後,這個人注意力就會一直集中在讓自己不舒服不開心的事情上。
潛意識中,為了防止自己落入更大痛苦中,而主動的去注意到生活中任意可能的痛苦。
這樣日子久了,注意力無法從生活中各種痛苦脫離,這個人生活就一直是痛苦的。
而生活一直是痛苦的,就很容易導致抑鬱。
20190223更新。
這類父母是被焦慮控制了自己的行為,在他們腦海裡,孩子只要有一些出格的行為,就立刻浮現出一些會讓他們恐懼的未來,孩子將來會墮落,會生活不下去,甚至會不孝順等等。於是他們就會使用暴力強迫孩子不要做那些讓自己焦慮的行為。
想讓自己跳出這個怪圈,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內心的焦慮問題。
20190317再次更新:
這是一本自助方面比較出名的書,再版了好幾次,每次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較早的版本譯名是《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後續再版名字改成了:《焦慮症與恐懼症手冊》。
還是推薦正版書,感覺有效,請購買正版實體書支援作者。
一個假說,有一種教育方式很容易引起抑鬱。
沒記住,做錯了,就給孩子注入痛苦,比如揍一頓或者臭罵,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
這樣的教育如果貫穿童年,會養成一種傾向,注意力非常容易集中在能引起自己不適感的事情上,且不會主動脫離開,因為一旦沒注意,就會被打,就會承受更大的痛苦。
於是,性格養成後,這個人注意力就會一直集中在讓自己不舒服不開心的事情上。
潛意識中,為了防止自己落入更大痛苦中,而主動的去注意到生活中任意可能的痛苦。
這樣日子久了,注意力無法從生活中各種痛苦脫離,這個人生活就一直是痛苦的。
而生活一直是痛苦的,就很容易導致抑鬱。
20190223更新。
這類父母是被焦慮控制了自己的行為,在他們腦海裡,孩子只要有一些出格的行為,就立刻浮現出一些會讓他們恐懼的未來,孩子將來會墮落,會生活不下去,甚至會不孝順等等。於是他們就會使用暴力強迫孩子不要做那些讓自己焦慮的行為。
想讓自己跳出這個怪圈,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內心的焦慮問題。
20190317再次更新:
這是一本自助方面比較出名的書,再版了好幾次,每次豆瓣評分都在8分以上,較早的版本譯名是《心理醫生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後續再版名字改成了:《焦慮症與恐懼症手冊》。
還是推薦正版書,感覺有效,請購買正版實體書支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