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798845207250
-
2 # 使用者2045618665748
有人說,魯迅的筆鋒太重,文字太利,不夠大眾,很多文學修養不到家的人都很難把他的文章讀的明白,而如果沒有任何人生經歷和忍受過黑暗與困難的能力,更加無法明白他的文字了,畢竟他的文字是直接刻在骨髓,走進靈魂與之對話。
有人說,魯迅的筆鋒太重,文字太利,不夠大眾,很多文學修養不到家的人都很難把他的文章讀的明白,而如果沒有任何人生經歷和忍受過黑暗與困難的能力,更加無法明白他的文字了,畢竟他的文字是直接刻在骨髓,走進靈魂與之對話。
,可以從幾個方面分析原因:
教育培養的需要
近年來有很多新的東西被編入了教材,比如一些歌手的歌曲。對於中學生而言,比較重要的是培養一種省美的能力以及流暢的表達能力。由於年齡與閱歷的限制,十幾歲的孩子很難讀懂、去理解大家文章中的無奈。如果說魯迅的文章是具有思想的深度的話,很多孩子難以達到這樣一個深度,他們當前階段需要的是語言的廣度。沒有切身對生活的體會,又何以理解文章中蘊含的熱淚與疼痛的靈魂。
時代背景不同,不具備當時指導思想的意義
要知道,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是吃人的年代,是應該除舊迎新的年代。人民被壓迫者,思想被束縛著,然後逐漸趨向麻木,像是失去靈魂一般。而他寫作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呼籲人們,去衝破這樣奇怪的怪圈,去突破束縛,用雙手為自己創造明天,為中國創造明天。當時這些作品影響了一批有想法的學生,起到了引領青年的作用。如今,時代不同了,這些作品的意義就漸漸淡出指導圈子,作為我們去回顧歷史的一部分了。
消散的是形體,長存的是精神
時代總不是自然而然地過度的,於食物一樣,時代也是有保質期的。當思想超越了時代的發展,那麼,就需要變革。群民奮起,必須要有領路人,而魯迅就是這樣的人。即使現在他的文章淡出了課本,但是那些蘊含其中的寶貴思想,卻是那個年代遭受無形迫害的人們的“精神食糧“,是激勵那一代人前仆後繼,打破黑暗、創造新生的力量。即使課本中的東西被抹去了,但是精神卻是不朽的,那樣的吶喊,足以被稱作是經典,是一個時代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