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靜蕾導演的電影整個電影均採用暗淡橘黃的色調,烘托出一種濃厚的懷舊氛圍。影片風格安靜、平和、緩慢,在我認為這與美國片存在些許差異。
徐靜蕾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轉為中國的十八世紀。
將原著中的熾烈奔放收斂為中國式的婉約隱忍,將慘烈的飛蛾撲火演化成了對男主角的寬恕和對女主角的救贖。
當然這種救贖有很大的想象成分。不過,更多的是一種中國女人式的羞怯,羞於表達自我,怯於面對現實。寧願在暗戀和自戀中生或滅,也不願意面對自己、面對現實。
徐靜蕾導演的影片把最能表現女主角受難的那部分情節,即女主角懷孕、生孩子所受到的苦難,給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
可以想象,那個時候婦女地位非常低下,何況一個未婚的懷孕少女,更是為封建禮教的不容,她遭到的歧視是難以想象的,這個能使影片獲得更大張力的情節與背景,卻被導演忽視了,我們只看到了女主角的淡淡憂傷和喜悅,卻無法看到驚恐和絕望。而這些,卻是她在現實中承受社會壓力和磨難後必然出現的情緒和情感。
而美國片則將女主人公在懷孕一直到孩子死掉之後的時間表現出主人公的心情低落沉靜。美國片女主人公為人婦之後的生活平靜看似毫無波瀾,對其孩子的表現與徐靜蕾版本的略有不同。
我個人觀點,非常不贊同兩部影片裡女主角的愛情觀,現代社會中,女性要保持獨立,保持自尊自愛的品質。要學會愛自己,再去愛別人。女性在當今世界一直都擁有和男性平等的地位,甚至超出男性的地位,女性不能為男性犧牲自我,因為就算那樣,男性還不一定能記得你呢,像徐靜蕾影片裡那樣
徐靜蕾導演的電影整個電影均採用暗淡橘黃的色調,烘托出一種濃厚的懷舊氛圍。影片風格安靜、平和、緩慢,在我認為這與美國片存在些許差異。
徐靜蕾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轉為中國的十八世紀。
將原著中的熾烈奔放收斂為中國式的婉約隱忍,將慘烈的飛蛾撲火演化成了對男主角的寬恕和對女主角的救贖。
當然這種救贖有很大的想象成分。不過,更多的是一種中國女人式的羞怯,羞於表達自我,怯於面對現實。寧願在暗戀和自戀中生或滅,也不願意面對自己、面對現實。
徐靜蕾導演的影片把最能表現女主角受難的那部分情節,即女主角懷孕、生孩子所受到的苦難,給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
可以想象,那個時候婦女地位非常低下,何況一個未婚的懷孕少女,更是為封建禮教的不容,她遭到的歧視是難以想象的,這個能使影片獲得更大張力的情節與背景,卻被導演忽視了,我們只看到了女主角的淡淡憂傷和喜悅,卻無法看到驚恐和絕望。而這些,卻是她在現實中承受社會壓力和磨難後必然出現的情緒和情感。
而美國片則將女主人公在懷孕一直到孩子死掉之後的時間表現出主人公的心情低落沉靜。美國片女主人公為人婦之後的生活平靜看似毫無波瀾,對其孩子的表現與徐靜蕾版本的略有不同。
我個人觀點,非常不贊同兩部影片裡女主角的愛情觀,現代社會中,女性要保持獨立,保持自尊自愛的品質。要學會愛自己,再去愛別人。女性在當今世界一直都擁有和男性平等的地位,甚至超出男性的地位,女性不能為男性犧牲自我,因為就算那樣,男性還不一定能記得你呢,像徐靜蕾影片裡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