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好古
-
2 # 小號哥
這個提法困擾了我很長時間使我難以理解,百善孝為先這句話沒錯,但論心不論跡就難以理解。跡字按我的文學功底理解應該是痕跡與行為的意思。那我就不清楚了,難道孝順只需要有思想而不需實際行動,而論字應該有議論,討論,追求的意思。關鍵是我無法拿捏論跡的準確含義,如果是討論議論的意思,那這句話的中心思想就有問題。就象上面我說的那樣。如果按追求講那才是對的,意思說孝順只要盡力作到就行,沒有必要進行相互攀比。
知恩圖報,盡力便好!
一般來說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最大的,天下對我們恩賜最多的無過於父母,如果一個人連父母的養育之恩都不知道的話,這個人可以說是薄情寡義的,所以我們說“百善孝為先”。
而貧民家庭餬口都很困難,如果你要按照供養的物質條件來論孝順的話,就是強人所難了,因為普通家庭的子女對父母再好,也不可能提供出來比富裕家庭更好的物質條件。所以看子女的孝順與否只能夠看他是否盡心了,而不能夠苛求物質條件。
另外,古人還講論壞人的話是“論跡不論心”,也就是說看一個人是否為壞人好看他是否做了壞事,而不能夠苛求他是否起過不好的念頭,因為普通人的修養不可能達到念頭純淨的地步,也會產生種種惡念,就連孔子都說“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也就是說孔子都是到了七十歲了才做到念頭純淨無暇的地步。
所以,我們看一個人是否孝順,只看他盡心了沒有,不能夠苛求物質條件,而看一個人是否為壞人,只看他是否做過壞事,而不能夠苛求他起過不好的念頭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