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兄弟排序從大到小是:伯、仲、叔、季。
1、伯,老大也,是家裡把持家政的,如果是王室子弟,那就是主持國政的。因此,周文王的長子,傳說中那位被蘇妲己害死的王子,名字就是伯邑考。春秋時代諸侯國的老大就稱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稱為霸,所以又稱春秋五霸。
2、仲,是老二。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例如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稱“仲尼”;孫權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因此字為“仲謀”。
3、叔,是老三。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個,那麼從第三個到倒數第二個,很可能都稱“叔”。周文王有十個兒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稱為“叔旦”。
4、季,是最小的。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文王之父季歷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為老三也可稱季。
擴充套件資料
除了表示兄弟排名,“伯仲叔季”還表示事物的順序。
比如唐朝詩人李邕的《隴關遊奕使任令則碑》:“《禮》《樂》《詩》《書》,伯仲叔季。”
還泛指四季“春夏秋冬”: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是沒有名字的,周禮中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規定。未婚姑娘為了加以區別,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區分排行。
如古書所記仲子、叔姬,意思是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所以,哭倒長城的孟姜女並不是姓孟,而是指姜家的大女兒。
古代兄弟排序從大到小是:伯、仲、叔、季。
1、伯,老大也,是家裡把持家政的,如果是王室子弟,那就是主持國政的。因此,周文王的長子,傳說中那位被蘇妲己害死的王子,名字就是伯邑考。春秋時代諸侯國的老大就稱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稱為霸,所以又稱春秋五霸。
2、仲,是老二。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例如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稱“仲尼”;孫權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因此字為“仲謀”。
3、叔,是老三。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個,那麼從第三個到倒數第二個,很可能都稱“叔”。周文王有十個兒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稱為“叔旦”。
4、季,是最小的。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文王之父季歷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為老三也可稱季。
擴充套件資料
除了表示兄弟排名,“伯仲叔季”還表示事物的順序。
比如唐朝詩人李邕的《隴關遊奕使任令則碑》:“《禮》《樂》《詩》《書》,伯仲叔季。”
還泛指四季“春夏秋冬”: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在古代,女子出嫁前是沒有名字的,周禮中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的規定。未婚姑娘為了加以區別,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區分排行。
如古書所記仲子、叔姬,意思是子家的二女兒,姬家的三姑娘。所以,哭倒長城的孟姜女並不是姓孟,而是指姜家的大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