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61853795704

    拜倫是英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在浪漫主義詩歌的成就之高以至於一提到浪漫主義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拜倫的名字,拜倫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一代又一代熱血青年的偶像。普希金則稍晚出現在俄國,也視拜倫為偶像,在《致大海》裡稱他為“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早年的普希金也是一個浪漫主義者,在風格上也與拜倫十分相似。但隨著普希金閱歷豐富,思想成熟,他也逐漸向一個現實主義文學大師發展——這也許是有責任心的浪漫主義者的共同歸宿,相信如果拜倫沒有過早地去世,他也會完成一個類似的轉變。 除了浪漫主義,拜倫的另一大標籤便是“自由”,他並不是追求某一個具體的民族或國家的自由,而是追求更為廣義的,從個人到全人類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所以當英國不允許他追逐這種自由的時候,他便全心全意為希臘的自由而戰,甚至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相似的是,普希金也畢生都在歌頌和追求自由,他命途多舛的一生正是開始於一首著名的《自由頌》,但相比於拜倫,普希金的“自由”更為具體也更為成熟,但兩人的結果卻都是功敗垂成,只不過拜倫像是一個閃耀著傳奇色彩的國際主義者,而普希金則更像是在暴政的陰影下令人嘆息的犧牲品。 追求自由已經深入了拜倫的血液,這也許是造成他自由散漫甚至是放蕩不羈性格的一個重要因素,拜倫天生跛一足,加之缺乏正常的童年,導致他的人格與精神世界充滿黑暗和憤世嫉俗,加之他相貌英俊、風流倜儻,致使他的私生活一直為人們所詬病,拜倫是偉大的詩人、無畏的戰士、傳奇的歌者、完美的情人,但從來不是一個合格的、負責人的男人。普希金與拜倫有一定的共同點,他也感情豐富,喜歡也善於表達他的愛情,但相比之下,人們對於普希金的“濫情”更多的是讚美,因為普希金更具責任心,也更看重自己的名譽(也許是太看中了),這是他們倆在這一點上最大的區別。 總而言之,拜倫就是那種所謂的天使與魔鬼的化身,因為他的傳奇經歷,他很多時候已經被“神化”了,普希金則在各個方面都更接近於現實,也更加成熟,還是那句話,如果拜倫一直活下去,他也許也會有這種轉變,而漸漸脫去他“傳奇”的色彩~~

  • 2 # 使用者774056550451

    拜倫1824年,拜倫忙於戰備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誌哀二十一天。 普希金1837年在沙皇及其黨羽策劃的決鬥中,普希金受重傷而死。臨死前最後一句話是:“這個世界容不得我活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嘉玲迴應遭馬景濤強吻,嘉玲姐到底有沒有真的對馬景濤生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