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348522263319

    套用一句現成的文案:

    他走遍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

    有這樣一首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很多解讀的人,都說這首詩描繪了早春時節的美景,蘇軾用他細緻敏銳的視角,透過桃花、野鴨這些意象捕捉到了季節的轉換,以小見大,餘味悠長。

    這麼說也沒錯,不過我想換個角度來看這首詩,這其實不只是一副春江晚景圖,更是一份絕美的菜譜,是蘇軾經歷宦海沉浮之後對美食的堅守!仔細看這首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有竹必有筍,這在江南,油燜春筍是少不了的一道名菜,蘇軾做過湖州知州,對這道菜的做法相比是非常瞭解的。桃花,可以做糕點,也可以釀酒。好,一道熱菜、飯後甜點和酒水搞定)

    春江水暖鴨先知(這一句很明顯就是鴨了。野鴨因為常年運動,肌肉會比較緊緻,而且富含鳥苷酸和核苷酸,味道鮮美,用來做湯是再好不過的)

    蔞蒿滿地蘆芽短(蔞蒿就是蘆蒿,有一股特殊的香味,清炒最適合。蘆芽就是蘆筍,清炒,或過水涼拌均可)

    正是河豚欲上時(現在吃河豚主要是做刺身,不過考慮到這份菜譜的搭配和蘇軾當時的心情,紅燒河豚最好,鮮美豐腴,又熱氣騰騰,正適合春寒料峭的時節)

    這樣,一頓有葷有素,冷熱搭配的筵席就可以上桌了。

    有人可能覺得太素,殊不知這樣的搭配正適合他此時的心情和處境。筍本身就是美味,而且直愣愣地,心中一片空明,恰如從黃州歸來的蘇軾。還有蘆筍,這是一種非常有氣質有品格的一種蔬菜:筆直的莖,豐富的纖維,讓人只能小口品味,最適宜清寒的君子,約上兩三知己,配上幾盞淡酒,深夜談心。

    此詩作於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司馬光重掌朝政,盡廢新法,蘇軾因為反對王安石,被視為舊黨,從黃州召回,三月內連勝數次,位居翰林學士。經歷了官場起落的蘇軾已經不是當年寫官樣文章也要包含感情的年輕人了,但即便如此,他心中對美,尤其對美食的嚮往仍然沒有改變,吃,就是他的鄉愁,是他安慰的全部,是他身上所有的詩意最有煙火氣的歸宿。

    這樣的詩人,如何能不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DG的廠長在微博發文稱“舞臺下,也許更能看得清前方的道路”,你認為他是準備要退役了嗎?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