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我叫科子哥

    這個講就就比較多了,一般來說我還是有一些迷信的,從初一開始我們就會開始走,一般是對自己有幫助過的貴人呀,寺院燒香呀。或者是名字比較好的,比如姓金呀,錢呀,什麼的,圖一個好彩頭。然後初二才是回孃家這些俗套的流程。之前是一直要走到15左右了。現在基本上是初七上班,能走到初五的就不錯了。而且現在的人基本都沒有多少親戚,再加上過年出去玩的人越來越多,可能以後這種傳統就沒多少了吧。個人的一點想法。

  • 2 # 落長生

    這個分廣義和狹義吧,我記得我們這個曆法的春節,之前有幾百年了!按曆法算,應該只有幾百年!按習俗算,估計要從三皇五帝開始吧,五千年以上。。。

  • 3 # 貝貝和豆豆的視野

    走親訪友並不拘泥於過年時才有,而是在華夏文明形成的過程中逐漸發展出的風俗禮儀。紅山文物的最新研究結果和關於文明標準的定義,可以證明中華文明起源於8000年前,而傳統春節興起於虞舜時期的歲首祈年祭祀活動,後歷經演變,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始,終確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至此“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照此看來,走親訪友的歷史實要比“年”的歷史還要悠久。也就是說,古人是先有走親訪友的意識和行為,而後把走親訪友融入過年習俗當中,並美其名曰“拜年”。

    人類社會最初為氏族社會。以血緣為紐帶,部落或家族群居生活。在這種大背景下,古人過年時走親訪友也大多是在有限的範圍內拜訪。長途跋涉向親朋好友拜年,一者生活條件不允許,二者交通不便利。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想走就走,坐動車或搭飛機,從南方到北方,從中國到美國,不過是晝夜的功夫。今天的我們無法想象長距離的走親訪友對古人而言是何等的艱難。彼時拜個年,等人歸來之時,恐怕早已錯過春耕時間,一家人要準備餓一年了。

    “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親朋好友,鄰里鄉親間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過年期間的走親訪友都可定義為“拜年”。拜年的時間一般為初一至初五,過了臘月初八就走親訪友多被視為拜早年,而正月初五以後、十五之前走親訪友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屬避免遺憾的應急或補救性質,民間有諺語:“有心拜年十五不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形容年齡的成語有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