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了不迪

    所謂的保底發行,一般是指發行方對製片方進行票房承諾,發行方在影片上映之前就對自己看好的影片進行票房預估,和製片方商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保底分賬規則,當然了,如果影片賺了錢,發行方就能獲得豐厚的收益,如果影片上映之後沒有達到既定的目標票房的話,發行方也要把保底票房對應的相應收益支付給製片方。

    所以這種情況下,製片方的壓力肯定是小了很多,而發行方無疑就是拿自己的眼光來進行一場豪賭。說好處的話,自然是增加了被“投保”影片的底氣,讓影片在製作時就能資金充足,放心無憂地進行創作,做到精益求精。不過這其實是個悖論,因為大部分發行方瞄準的保底目標原本就是大導演、帶流量的演員或者大製作的,也就是那些看起來頗有賣相的電影,因為說到底,保底發行就是一場資本的賭博,所以很少會有公司提前保底那些看起來製作精良的文藝片,所以最終也都是一場趨利的角逐吧。

    2013年,華誼兄弟8800萬元保底電影《西遊降魔篇》,是國內票房保底第一例,最終票房大家也知道,12.46億,賺了個盆滿缽滿。但既然是一場對賭,那就肯定是有贏有輸,贏的比如北京文化,投資《戰狼II》成功,保底8億最終56.8億的票房讓其股價飆升,坐到了最頂端。

    而輸的就有像微影時代這種接連投資失敗,最終連公司都保不住的典型例子。微影時代當時野心大選片眼光卻不足,還想把觸角伸向海外,接連投資了兩部派拉蒙的撲街大片《攻殼機動隊》和《變形金剛5》,不僅投資還巨資保底,除此以外還有《致青春》、《鐵道飛虎》的4億和10億的保底行為,接連的保底花了大價錢,但迎來的卻是接連的保底失敗,導致大錢很快打了水漂,直到《鐵道飛虎》最終7億的撲街票房打翻了微影最後的融資美夢,最終不得不被貓眼電影合併。

    這種典型的對賭失敗的例子也就是保底現象對於市場的影響之一。不能說它是好是壞,只能說這種保底現象是中國電影市場和資本市場發展的必然,電影業缺錢,資本缺好故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這樣的發展並不能促生什麼特別好的電影,畢竟保底方也不傻,都是在大製作和大導演的基礎上預估的市場反應,但現在的情況是大導演容易撲街,反而有些小製作脫穎而出。所以這種行為對於雙方來說,不確定性實在是太強了。而且在資本的趨利行為下,就更容易催生一些市場的畸形行為,比如偷票房、假票房之類的。綜合說來,還是一場資本的遊戲,一旦紅利沒了,資本自然也會轉向別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哪些烹飪方法制作菜餚,吃了不會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