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56175603979

    這個問題有難度,我專門查了一下,大部分資料和網友是在胡說,這個問題需要一部分明朝史料做結論並加上一些自己的推測。首先我說結論,唐朝安史之亂以前,關中地區的一畝良田(旱田)價格差不多50貫錢,拿現在的物價和購買力水平比,超過8~10萬人民幣,大抵超過了一名六品京官的年俸,越接近兩京的地方略貴一些,越往東越便宜,大抵在30~50貫之間浮動。安史之亂以後,大約唐憲宗時期,地價相對便宜很多,普通的旱田在關中地區平均價位大約在20貫上下,大約是現在的4~5萬元。一名長工的每年大約能收20石糧,過的清貧一些,差不多能維持一個三口之家一年的用度,按照兩京糧價換算,折成錢大約是4~5貫的樣子,按照現在的購買力差不多是6000~8000元/年,看清楚,這是兩京地區長工的薪資水平,離開繁華的兩京,可能要更低一些。

    下面說依據:首先,一畝地賣多少錢,我沒有查到唐朝的資料,但是我查到了一個明朝嘉靖年間浙江土地交易的記載,水田差距有點大,每畝50~80兩,旱田每畝15~20兩,最便宜的地價有2兩/畝的記載,不過這是被當做欺負窮苦百姓的反面案例記載的,可以看出2兩/畝的地價不符合一般市場規律。我們按照明朝的記載,20兩銀差不多折18貫錢,這應該是非兩京地區的普通旱田的價格,明朝的銅錢要比唐朝的銅錢購買力更強,而嘉靖年整體穩定,但浙江不算太平,情形和安史之亂後的德宗、憲宗期間差不多,由此可以推斷,唐代中晚期,每畝旱田價位大約就在20貫上下,關中地區大約更貴一些,能夠達到30~40貫。而在初唐盛世,關中地區可是全國最繁華的區域,從兩京地區的物價波動指數和官員的生活水平上就能看出來,其房產、地產等不動產售價基本上達到了憲宗朝的兩倍,所以由此推測盛唐時期的一畝地價位在50貫上下。

    我再評價幾句樓上和樓下的答案,《資治通鑑·唐紀》“貞觀四年天下大稔,米鬥不過三四錢。”《舊唐書·玄宗紀》:“開元十三年,時累年豐稔,東都米鬥十錢,青齊米鬥五錢。”看到了吧?京城的一斗米,十個錢,一貫錢就是百鬥,約合一千多斤。說一貫合150元人民幣,也就是說大唐兩京的一斤米才賣一毛錢一斤,你讓現在的老百姓該說什麼?按照這個標準,大唐七品京官的月俸最高時不過四貫多一點,按150塊摺合,一個月600塊錢?此官沒替天行道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應不應該向孩子訴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