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緣來圓去

    所謂人往高處走,魏延也不例外,也有些積極向上的心思。

    魏延這個人很有將領天分,不論是謀略還是武藝都是虎將之選。就因為他的發展規劃和政治首腦的思想相悖逆這是一。二是魏延對自己的當前狀況認識不足或者說自立門戶有點太倉促,雖然諸葛亮駕鶴西去,但是人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綜合實力要強於魏延很多。

    他的結局就是不動則平安,動則會伺候先帝。

  • 2 # 竹林老屋

    這應該只是巧合吧,如果說魏延是因為腦後有反骨,才會造反致死,那是沒有什麼說服力的。但要是有人要害他,卻可以以其腦後有反骨為藉口。

    說到魏延的死因,歸根到底還在他自己。魏延可以說是蜀漢政權武將行列之中最傑出的名將,魏延治軍有方,武力或僅次於關張趙,且他胸有大略,深謀遠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對劉備是絕對的忠誠,劉備死後,魏延就是蜀漢武將的主心骨,但最後卻因“頭有反骨”,落了個被馬岱斬首的下場。

    對於魏延之死,拋除馬岱不講,我覺得他自己是最大的責任人。魏延本人雖武藝高強,深謀遠慮,善於治軍,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同時,他性格強硬,為人傲慢自負,總想著要獨攬大權,令蜀漢朝中大臣很難與其和睦相處,更別說軍政統一,去共同維護蜀漢的政權了。

    一個人在位高權重的時候總會有些傲慢自負的表現,同時,如果因為自己的性格不能處理好與同僚的關係,任其發展,不思進取,到頭來大難臨頭,也只能說是咎由自取了。但我始終認為,魏延始終是蜀漢的名將,他無論如何也不能被歸為叛徒的行列!

  • 3 # 粉色79085091

    諸葛亮最終在臨終前,然後留下了一個錦囊,然後讓大家想辦法把魏延除掉,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把魏延除掉呢?很多人會說因為魏延頭上有反骨,這樣的話就是一個特別大的一個徵兆。其實並不是的,因為大家都不是迷信的人,所以這個說法並不可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魏延這個人卻是非常的有能力。所以這麼有能力的一個人,所以一定要嚴加防範,因為在這個國家動亂的時刻,每一個動向都會生死攸關的關聯自己的國家,當諸葛亮還在的時候,魏延是不敢造反的,因為諸葛亮的一些權威還是在的,所以說沒有人會跟著魏延一起造反。當諸葛亮死掉之後,那麼沒有人可以限制胃炎了,然後魏延又是一個特別有能力的人,所以諸葛亮害怕他死之後魏延沒有人能對他嚴加控制,最終就會導致國家動亂,所以他才會選擇出此下策。

  • 4 # 指動濟南

    首先要說明的是:魏延腦後有反骨的說法來源於《三國演義》。學術公認的是,研究三國最靠譜的是《三國志》。只是因為《三國演義》影響太大,很多人把演義當作正史。用演義來演繹魏延腦後反骨的話題,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回答這個問題要研讀一下《三國志》,而不僅僅是《三國演義》。

    魏延被殺的原因是什麼?回答是:絕不是因為腦後有反骨。直接原因是與楊儀兩雄相鬥而失敗,間接原因是性格導致沒有政治上的夥伴,用現在的語言說,就是不懂為官之道,得罪人太多,從而成為政治洗牌中的犧牲品。

    現在就來詳細說說。

    事實是:“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當時蜀漢的人們都認為,諸葛亮死後一定是由魏延來接替諸葛亮。魏延本人也這樣認為的。”是不是有這個能耐應該一目瞭然啦!魏延論能力應該會接替諸葛亮的職位。

    為什麼大家和魏延本人這樣認為?一句話:是魏延打出來的威望。當年,魏延帶著私人武裝跟隨劉備入蜀,因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有這樣一件事:劉備稱王漢中後遷居成都,需要重要將領鎮守漢川,大家都認為非張飛莫屬。但劉備讓魏延鎮守,全軍上下無不驚訝。為了讓全軍服氣,劉備大宴群臣,問魏延:“現在對你委以重任,你有何計劃?”魏延答:“如果是曹操帶領兵馬來,請允許我替大王抗擊他;如果是其他人帶領十萬人馬來,請允許我替大王吃掉他。”由此可見魏延的能力,當然也透露出一份自負。

    但自負有自負的本錢!後來,升為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的魏延同魏軍的費瑤、郭淮大戰於陽溪,大敗郭淮等人,被升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由此看來,魏延自負也好,自大也罷,他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也證明了劉備識人的眼光很準。

    有能力的人總免不了自負,自負人的也免不了樹敵,尤其在官場上就會成為一個異類。魏延本是軍人,不喜歡玩官場的那一套,善於養兵,勇猛過人,加上性格矜持和高傲,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魏延的自負也好,自大也罷,他還是很有“兩把刷子”的

    魏延的自負甚至自大,最不能讓“諸葛亮粉”接受的是“子午谷奇謀”一事,魏延在諸葛亮北伐時請求單獨率1萬人馬,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如韓信故事”,像從前韓信所作所為那樣,但被諸葛亮制止。於是魏延常以為諸葛亮膽小,嘆恨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居然懷疑諸葛亮?居然認為諸葛亮膽小、表達不滿……魏延這是要反天不成?諸葛亮無論從兵法智謀、道德人品等各方面被後世歷代視為“神”,你魏延有什麼資格談“子午谷奇謀”?真是笑話!你以為諸葛亮看不懂嗎?就你有眼光嗎?所以後人猜測:諸葛亮早已看透魏延,不相信他,也不用他的計謀,也就有了《三國演義》中早就發現有反骨、早已安排馬岱臥底、死後一系列安排防備魏延謀反……魏延就這樣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但演義就是演繹!歷史是這樣的:自負甚至自大的魏延,使大家都對他敬而遠之。只有楊儀對他不寬容、不讓步、不合作,兩人勢同水火。

    諸葛亮五丈原將死前密與楊儀、費禕、姜維等討論退軍事宜,決定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魏延不服從軍令,便棄他不顧,軍隊按計劃進行。這全是自相矛盾的安排和說法:討論後事不讓魏延參加,說明他不是核心層,不得到充分信任,但又讓魏延斷後掩護大軍,斷後掩護的責任之大,不用說大家都明白,同時又預料到他可能會不服從命令……由此看出來諸葛亮的糾結:魏延是有用之材,但在官場上的表現不及格,和被自己器重的文人不和睦,自己死後有可能會和文人發生衝突。但又必須重用他斷後掩護,這個任務只能由他來承擔,但他有可能不服從其他人指揮……

    《三國演義》中馬岱臥底誅殺魏延,可惜這是戲說

    結果,諸葛亮病逝後秘不發喪,楊儀讓費禕探聽魏延的意見。魏延的這番話表明了作為軍人的果斷和行事準則,“丞相死了,我還在!親屬和官員可回去發喪,我率領軍隊打擊敵人,怎麼能因為死了一個人而耽擱國家大事?再說我是什麼人,能接受楊儀的指揮,成為被人嘲笑的斷後將軍!”

    作為蜀漢文人的一座“神”,對於諸葛亮,費禕是不准許一個人發出這種聲音的。於是費禕騙魏延而去,和楊儀等人按計劃撤退。如果說此時的魏延只是政治上表現不成熟、幼稚,此後的做法則完全魯莽而昏聵。他趁楊儀撤退令未下,就率軍南歸漢中,把一路的棧道燒燬,這就是要斷了楊儀等大軍的活路啊。顯然,如果過去還是楊儀與他不和睦,此時眾人都已視他為敵了。

    接下來,他和楊儀各自上表劉禪,控告對方反叛。劉禪接到雙方書信後詢問董允、蔣琬。看過諸葛亮《出師表》的人都知道,這二人是諸葛亮向劉禪推薦的可託付國事的人。這二人此時全部認為魏延是反叛一方,楊儀是忠誠一方。看來,不懂為官之道的魏延確實得罪人不少!其實,董、蔣二人的水平與諸葛亮根本無法相提並論,本來就是一方鬥氣,一方不服氣的“人民內部矛盾”,結果被整成一方要造反。想必諸葛亮活著,遇到這樣的事不會如此草率下結論吧。

    當然,魏延之死和他所犯的最致命一個錯誤分不開:楊儀等人歷經磨難,跟著魏延就回來了。但魏延佔據南谷口,派兵阻擊楊儀等人。這時候,楊儀等人肯定肺都要氣炸了!你小子非要把我們弄死啊,我們沒死在半路上,你不罷休啊!結果楊儀手下叫何平的人口才極佳,見到魏延後說:“丞相歸天,屍骨未寒,你們竟敢如此!”把諸葛亮的牌一打,魏延馬上兵敗如山倒,部隊全都散去。魏延和他的兒子等人逃往漢中,楊儀派馬岱追殺,馬岱砍下魏延腦袋覆命,楊儀則用腳踩魏延的頭說:“糊塗的奴才!還能幹壞事嗎?”並殺了魏延三族。

    《三國志》記載至此時,有如下一段話:魏延不北往投降魏國,而是向南返回蜀漢,他的本意是為了殺楊儀。而且,大家都認為魏延會接替諸葛亮的職位,魏延也是這樣想的,所以他不可能背叛蜀國而造反。

    大家都認為魏延會接替諸葛亮的職位

    因為魏延、楊儀都有接替諸葛亮職位的心思,兩雄相鬥,魏延失敗了。同時,他自身性格和政治上的不成熟,得罪人太多,加之自以為是,最終成為政治洗牌中的犧牲品。

    若論魏延之死的直接責任人,應該是楊儀。

    《三國志》說得很明白:楊儀多年跟隨諸葛亮出軍,出謀劃策,被諸葛亮所信任。諸葛亮愛惜楊儀才幹的同時,又藉助魏延的驍勇,常苦惱楊、魏二人不能很好相處,不忍心偏廢任何一人。諸葛亮病逝後楊儀克服困難全兵而退,誅殺魏延,認為可以接替諸葛亮的職位。但諸葛亮生前不僅對魏延已有判斷,對楊儀同樣有定論,認為他急躁、狹隘,不能接替自己,而讓蔣琬執掌了蜀漢。

    楊儀和魏延應該是同一類人,自負甚至自大,並導致自己的悲慘命運

    楊儀後來被任命為中軍師,沒有實權,光桿司令一個。自認為比蔣琬資歷老,才能超過蔣琬的他常流露出怨憤,斥責他人,於是人們畏懼他,不敢與他交往。看看,這是多麼熟悉的一幕,從這個意義上講,楊儀和魏延是同一類人,自負甚至自大,並導致自己的悲慘命運。

    一次,費禕去看望他。楊儀除了表達不滿,還說了下面這番話:當時丞相去世,我如果帶兵去投奔魏國,現在怎麼會淪落到這種地步,這讓我追悔莫及。由此看來,魏延當初帶兵回漢中、燒棧道、不讓楊儀返回的事情要重新審視了!莫不是當年魏延就已看出楊儀腦後才是真有反骨?楊儀作為一國之重臣,這樣的話根本不能算是牢騷,而是真正的大奸之言!費禕奏報劉禪後,楊儀被貶為平民並流放。楊儀到了流放地又上書誹謗,措辭激烈,於是劉禪讓人去捉他,楊儀只好自殺。

    如今的子午谷是否還記得三國時期因魏延而起的一段故事

    兩臣相鬥無一倖免,一個早死,一個只是暫時的勝利。他們都是政治上的弱智兒,不堪稱為國之重臣。都是少謀寡斷,幼稚可笑,自私自利,以個人榮辱置於國家之上,因此丟掉性命也就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子在學校犯錯了,學校老師叫小孩回來玩幾天這樣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