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我們雖然認為時間是連續的,但攝像機工作的原理只能是拍攝一幀一幀的照片,當然每幀間隔時間越短質量也越高,但它永遠不會是連續的。譬如下面這張實拍的影片,直升機看似是靜止的,其實說明,攝像機每拍攝一幀的時間,直升機的螺旋槳都恰好旋轉了n圈。
如果可以簡單一點理解的話,人眼相當於一個每秒25幀的攝像機(人眼是相當複雜的,它其實不是固定幀數的,大多數放鬆情況下,人眼能每秒辨別20多幅影象),定量一點,我們可以用如下的幾幅圖來分析一下。
如果車速較慢,如車輪每秒5圈,相當於每圈0.2秒,假設一秒內把它分解成25幀畫面,每圈就是5幀畫面,也就是每幀順時針轉動了72度(360/5=72),觀察點每幀所在位置分別是12點鐘、2點鐘、5點鐘、7點鐘方向,我們看到的車輪就是不斷順時針旋轉在前行。
當車速較快,如車輪每秒要轉20圈,每圈只要0.05秒,同樣一秒採集25幀,每圈只有1.25幀的畫面,也就是每幀順時針轉了288度(360/1.25),這樣就會出現上圖這樣的情況,人眼看到觀察點的第一幀是在12點鐘方向,第二幀順時針轉動了288度到達10點鐘方向,第三幀再轉288度一共轉了576度,也就是轉了一圈還有216度到達7點鐘方向。也就是觀察點從12點->10點->7點……,就分明就是逆時針反轉啊。
如果觀察點永遠停留在12點,有什麼要求?那就要求每幀要轉動360度的倍數,也就是車輪要求每秒轉25圈的倍數。
其實在資訊理論裡對這些問題早已有了足夠的研究,1928年由奈奎斯特首次提出,1948年由夏農(資訊理論創始人)正式作為定理引用,稱為夏農-奈奎斯特取樣定理。這條定理說的是,取樣頻率至少要是訊號最高頻率的兩倍,才能完成採集資訊。
事實上,我們雖然認為時間是連續的,但攝像機工作的原理只能是拍攝一幀一幀的照片,當然每幀間隔時間越短質量也越高,但它永遠不會是連續的。譬如下面這張實拍的影片,直升機看似是靜止的,其實說明,攝像機每拍攝一幀的時間,直升機的螺旋槳都恰好旋轉了n圈。
如果可以簡單一點理解的話,人眼相當於一個每秒25幀的攝像機(人眼是相當複雜的,它其實不是固定幀數的,大多數放鬆情況下,人眼能每秒辨別20多幅影象),定量一點,我們可以用如下的幾幅圖來分析一下。
如果車速較慢,如車輪每秒5圈,相當於每圈0.2秒,假設一秒內把它分解成25幀畫面,每圈就是5幀畫面,也就是每幀順時針轉動了72度(360/5=72),觀察點每幀所在位置分別是12點鐘、2點鐘、5點鐘、7點鐘方向,我們看到的車輪就是不斷順時針旋轉在前行。
當車速較快,如車輪每秒要轉20圈,每圈只要0.05秒,同樣一秒採集25幀,每圈只有1.25幀的畫面,也就是每幀順時針轉了288度(360/1.25),這樣就會出現上圖這樣的情況,人眼看到觀察點的第一幀是在12點鐘方向,第二幀順時針轉動了288度到達10點鐘方向,第三幀再轉288度一共轉了576度,也就是轉了一圈還有216度到達7點鐘方向。也就是觀察點從12點->10點->7點……,就分明就是逆時針反轉啊。
如果觀察點永遠停留在12點,有什麼要求?那就要求每幀要轉動360度的倍數,也就是車輪要求每秒轉25圈的倍數。
其實在資訊理論裡對這些問題早已有了足夠的研究,1928年由奈奎斯特首次提出,1948年由夏農(資訊理論創始人)正式作為定理引用,稱為夏農-奈奎斯特取樣定理。這條定理說的是,取樣頻率至少要是訊號最高頻率的兩倍,才能完成採集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