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湖天地-朱熹的痛苦理學大儒北宋的周敦頤認為“天道寂然不動,聖人亦常處寂靜,又感通萬物,洞察入微”這與菩薩道所說的“佛入涅槃,菩薩亦覺悟有情,才顧念眾生,而和其光,同其塵”何其相似,可細較之卻比後者仍大欠火候,保不準是周洗稿偷來的,不然他寫“愛蓮說”憑的是什麼?可見周初有愛蓮之佛欲,卻已無向道之儒心。但往淺了說,也可看見,“理學”自誕生之日已是摻雜的變異學說,其對儒家思想正本清源的自封努力,不過是仕途抱負失意後而泥足深陷的絕望感慨裡發出的誅心之論與誑語無稽,實則於聽者無尤,於觀者無益。只因為他們內心浮躁紛亂,入仕迷途已深,所以既無能亦無願再回頭去參悟老莊,重回道儒本源,而只能裝糊塗不問所以地向前看,痴想著自己所謂的“君臨天下,一統江湖”的“狗肉生意”,所以就掛顆“羊頭”招搖過市,下以匡騙愚昧,荼毒人心,中以“格物致知”,誤導士人,上則以登堂入室,位極人臣。此即為宋明理學“三位一體”之大昏局是也。理學眾徒,根本不在意他們口中的“聖人”其所思之真,及自己其所想之實,與“明心見性”的大道真儒北轍南轅,劍拔弩張,叫囂著“殺佛”的戾氣兇心,其實是一己私慾難全的無根怨懟。如此要他們返璞歸真自然就是與虎謀皮,緣木求魚之舉了。所以陸九淵與朱熹的“鵝湖之會”當然只能是不歡即散的無疾而終。再看看朱後來寫的“吾痛不得自鵝湖,遂入懷玉,深山靜坐數月”。朱的痛苦僅僅是不能同化消滅的心學異己而已,所謂治學上政治上的雙重挫敗。其膚淺與狹隘,由此可見一斑。不過,朱要真是篤信他自己的“天理人慾”之說,又為何對“自在的天理”如此的不自信而心急如焚?又為何不能即刻滅了“痛苦”這人慾,而非要靜坐數月?他這滿腦子的“灰”哪裡惹來的呢?他的“天理”咋就不管一管呢?要是管不了,還存著幹啥?依我看,早日滅了這名為“天理”實為人之私慾的“勞什子”要緊,大家從此意簡心純輕鬆爽快。不求甚解,只迷信著要超凡入聖的朱熹及其追隨者,他們自欺欺人的私慾裡包藏著“存天理,滅人慾”的教條,急功近利著,只記得入世求權政之淫技奸巧,卻泯滅了孔子入世為仁求大道的初心真意,開“假道學”近千年以來大行天下的人心與政治的雙重絕困之局,至今積重難返,仍“生機勃勃”“來日方長”。而這種“易道智慧”在中國“智學思想”史的大轉折中,做極了大偽,去淨了純真。遺害後世而至今看不到盡頭出途,古今雖億萬人,出個把王守仁與李卓吾,可悲不知香臭,也是無能。天理存不存,人慾自由心,心中存萬事,事窮天理尋。
鵝湖天地-朱熹的痛苦理學大儒北宋的周敦頤認為“天道寂然不動,聖人亦常處寂靜,又感通萬物,洞察入微”這與菩薩道所說的“佛入涅槃,菩薩亦覺悟有情,才顧念眾生,而和其光,同其塵”何其相似,可細較之卻比後者仍大欠火候,保不準是周洗稿偷來的,不然他寫“愛蓮說”憑的是什麼?可見周初有愛蓮之佛欲,卻已無向道之儒心。但往淺了說,也可看見,“理學”自誕生之日已是摻雜的變異學說,其對儒家思想正本清源的自封努力,不過是仕途抱負失意後而泥足深陷的絕望感慨裡發出的誅心之論與誑語無稽,實則於聽者無尤,於觀者無益。只因為他們內心浮躁紛亂,入仕迷途已深,所以既無能亦無願再回頭去參悟老莊,重回道儒本源,而只能裝糊塗不問所以地向前看,痴想著自己所謂的“君臨天下,一統江湖”的“狗肉生意”,所以就掛顆“羊頭”招搖過市,下以匡騙愚昧,荼毒人心,中以“格物致知”,誤導士人,上則以登堂入室,位極人臣。此即為宋明理學“三位一體”之大昏局是也。理學眾徒,根本不在意他們口中的“聖人”其所思之真,及自己其所想之實,與“明心見性”的大道真儒北轍南轅,劍拔弩張,叫囂著“殺佛”的戾氣兇心,其實是一己私慾難全的無根怨懟。如此要他們返璞歸真自然就是與虎謀皮,緣木求魚之舉了。所以陸九淵與朱熹的“鵝湖之會”當然只能是不歡即散的無疾而終。再看看朱後來寫的“吾痛不得自鵝湖,遂入懷玉,深山靜坐數月”。朱的痛苦僅僅是不能同化消滅的心學異己而已,所謂治學上政治上的雙重挫敗。其膚淺與狹隘,由此可見一斑。不過,朱要真是篤信他自己的“天理人慾”之說,又為何對“自在的天理”如此的不自信而心急如焚?又為何不能即刻滅了“痛苦”這人慾,而非要靜坐數月?他這滿腦子的“灰”哪裡惹來的呢?他的“天理”咋就不管一管呢?要是管不了,還存著幹啥?依我看,早日滅了這名為“天理”實為人之私慾的“勞什子”要緊,大家從此意簡心純輕鬆爽快。不求甚解,只迷信著要超凡入聖的朱熹及其追隨者,他們自欺欺人的私慾裡包藏著“存天理,滅人慾”的教條,急功近利著,只記得入世求權政之淫技奸巧,卻泯滅了孔子入世為仁求大道的初心真意,開“假道學”近千年以來大行天下的人心與政治的雙重絕困之局,至今積重難返,仍“生機勃勃”“來日方長”。而這種“易道智慧”在中國“智學思想”史的大轉折中,做極了大偽,去淨了純真。遺害後世而至今看不到盡頭出途,古今雖億萬人,出個把王守仁與李卓吾,可悲不知香臭,也是無能。天理存不存,人慾自由心,心中存萬事,事窮天理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