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哥讀經典

    過去科舉考試,大多每三年一次,且全國只有一名狀元,且只考一個科目,簡單說,就是考寫作文 ,即策對。

    所以,如果要把古代的科舉狀元和現在的高考狀元做比較的話,用科舉策論文和高考作文比較,會 直觀一些。

    科舉策論文有嚴格的主題限定,相當於命題作文。策對,即對策,士子應試,其實就是替皇帝回答 是有關政治、經濟方面的問題,如果治理國家,如何發展經濟民生等,為皇帝決策提供參考。從命 題範圍就很清楚,考生要掌握天下大事,要懂得如何治理國家。

    筆者的老家,四川省資中縣,出了一個清朝時期四川唯一的狀元,叫駱成驤。

    光緒二十一年,駱成驤赴京參加殿試,憑藉一篇一千七百餘字的《殿試策》,被光緒帝欽點為狀元 ,出任翰林院修撰,京師大學堂提調,奉清廷命留學日本,考察憲政,主持桂林法政學堂,任山西 提學使。

    駱成驤一生正值中國近代史上風起雲湧、國事艱危的多事之秋,他這篇《殿試策》引經據史,緊扣 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力證變法自強,勢在必行,令光緒帝為之動容。

    這篇策論遠溯三代、漢唐之典範古訓,近引清初、康乾之盛世舉措,結合當前弊病,指出要害,提 出了整軍練兵、懲治貪官、厲行節約和興修水利等四項“自強之計”,強調“自強之計”是必做、 可做、能做,只要“懷必行之志,操必行之法,懸必行之賞”,定能“轉禍為福,轉敗為功”。

    在策問中,光緒皇帝提出,“兵以威天下,亦以安天下,然非勤加訓練,則無以制勝。”然後列舉 歷代善兵之法和善兵之將。

    晚晴政府實行了幾十年的洋務運動,其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發展近代軍事工業,訓練新軍,尤其是新 式海軍。然而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艦隊遭遇日本聯合艦隊的毀滅性打擊。光緒此問,應該是對此 事有感而發。

    駱成驤顯然有所準備,在考察歷代兵制之後,指出,“漢、唐、宋三朝,其開過之初,兵額少而愈 強,承平之後,兵額多而愈弱”,其原因在於,“雖有訓練之名,而無訓練之實”,其本質在於“ 將帥奉行不力之罪”,指出晚清軍事衰弱的根源在於“上下以虛文相應”。

    想必光緒皇帝也是深以為然。

    以上例子,或可從一個側面證明,過去的科舉狀元和今天的高考狀元相比,科舉狀元在眼界上、文化素養上 ,要高一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對待上課搗亂的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