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0酷讀國學
-
2 # 滄海一夢
我想說一個,當然這可能不算典故,也記不起源自哪裡了?也許很多人看過,但不知我們遇到具體事情是否能想起這則故事?
一個人(可能是個小女孩吧?),看見退了潮的沙灘上滯留了許多小魚,困在小水坑裡。不久水可能就會蒸發幹,這些小魚將會乾涸而死。於是這個小女孩就用手捧著一條條小魚,一次次往返送到大海里。
有人勸阻說:“這麼多小魚,你能救幾條呢?這又能起什麼用呢?”
小女孩說:“雖然我不能救那麼多,但對於我送到大海里的那些小魚,它們因我而獲的生命,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
我們在社會上,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各種事:好的,壞的,醜的,美的,善的,惡的;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儘量做好的、美的、善的事,去阻止醜的、壞的、惡的事;我們每個人努力改變一點,也許一下看不出那麼偉大,但對於需要幫助的人和事,是不是立即就會有很深地影響呢?如果彼此影響,每個人都堅持,這個社會不就會越加美好嗎?
一個人壽不過百,對於無盡的時間,可謂比曇花一現還要短暫;我們短短的一生對無盡的空間來說,改變不了什麼。但只要我們盡心做,努力做,做一次便會有一次的記錄,做一次便會有一次的成果。“桃李無言,下自成溪”也許就有些類似的道理吧。
分享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評價女子心靈美勝於外在美的典故:嫫母。
《淮南子》卷十六《說山訓》:嫫母有所美,西施有所醜。
注曰:嫫母,古之醜女,而行貞正,故曰有所美。
後人的詩句中也出現過這個典故,如:
嫫母衣錦,西施負薪——李白
我願燕趙姝,化為嫫母姿——於僨
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藥皆嫫母——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