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善於變通的。
佛肸叛亂,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於子路阻止。但是,孔子說:“我豈瓠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又想要去見趙簡子,但是因為“君子諱傷其類”而未前去。再次返回衛國,衛靈公向他問軍陣之事,孔子說自己只學了“俎豆之事”、未學“軍旅之事”拒絕回答。這並不能證明孔子確實不懂軍事。只是因為當時孔子不想說。因為衛靈公不重視孔子,孔子就到陳國去了。
衛靈公死後,出公繼位,孔子已六十歲。魯國季桓子病重,囑咐季康子,等他死後要使孔子回來作相,但是,季康子聽了公之魚的話,沒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國(當時已經成為楚地)。下一年又到了葉。楚國的卿相沈諸梁正在出鎮葉城,人稱葉公。葉公雖佩服孔子,但是不完全瞭解孔子的為人。
在從葉城返回蔡國時,孔子遇到了幾位隱者。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以及後來的楚狂接輿,都勸孔子做個避世的隱士,但是,孔子並未動搖積極救世之心,表示他就是想要改變當時的混亂世道。
在蔡三年,吳伐陳,楚國來救陳,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派人聘請孔子。陳、蔡怕孔子到楚國會危及他們,於是圍困孔子,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操守,所以仍然絃歌教徒。直到子貢到了楚國,楚昭王派兵迎請孔子,才解了圍。
楚昭王要封給孔子七百里地方,但是,楚國令尹子西擔心孔子會像周文王那樣,藉此而稱王於天下,而對楚國不利。所以,楚昭王沒有這麼做。從這裡可見,人們認為孔子有稱王之心,因而一直對他有所防範。孔子的不得志,不能說與此無關。況且孔子曾經說過:“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起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又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因此,難怪楚令尹子西會有此懷疑。恐怕孔子真有借為政而實踐王道仁政之意。
六十三歲時,孔子從楚國返回衛國,此時,衛國有許多孔子的弟子做官,衛國國君也有任用孔子之意,孔子主張為政必須先從“正名”開始,決不能放棄原則。但是,要“正名”,衛國國君的王位就難保住,可想而知,衛國國君是不會同意的。
魯哀公七年,魯國與吳國舉行繒城會議,魯國被迫送吳國“百牢”重禮,幸虧臨時借用子貢
是善於變通的。
佛肸叛亂,也召孔子,孔子又一次想去,由是由於子路阻止。但是,孔子說:“我豈瓠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又想要去見趙簡子,但是因為“君子諱傷其類”而未前去。再次返回衛國,衛靈公向他問軍陣之事,孔子說自己只學了“俎豆之事”、未學“軍旅之事”拒絕回答。這並不能證明孔子確實不懂軍事。只是因為當時孔子不想說。因為衛靈公不重視孔子,孔子就到陳國去了。
衛靈公死後,出公繼位,孔子已六十歲。魯國季桓子病重,囑咐季康子,等他死後要使孔子回來作相,但是,季康子聽了公之魚的話,沒有召回孔子,而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國(當時已經成為楚地)。下一年又到了葉。楚國的卿相沈諸梁正在出鎮葉城,人稱葉公。葉公雖佩服孔子,但是不完全瞭解孔子的為人。
在從葉城返回蔡國時,孔子遇到了幾位隱者。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以及後來的楚狂接輿,都勸孔子做個避世的隱士,但是,孔子並未動搖積極救世之心,表示他就是想要改變當時的混亂世道。
在蔡三年,吳伐陳,楚國來救陳,聽說孔子在陳蔡之間,派人聘請孔子。陳、蔡怕孔子到楚國會危及他們,於是圍困孔子,孔子認為君子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操守,所以仍然絃歌教徒。直到子貢到了楚國,楚昭王派兵迎請孔子,才解了圍。
楚昭王要封給孔子七百里地方,但是,楚國令尹子西擔心孔子會像周文王那樣,藉此而稱王於天下,而對楚國不利。所以,楚昭王沒有這麼做。從這裡可見,人們認為孔子有稱王之心,因而一直對他有所防範。孔子的不得志,不能說與此無關。況且孔子曾經說過:“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起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又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因此,難怪楚令尹子西會有此懷疑。恐怕孔子真有借為政而實踐王道仁政之意。
六十三歲時,孔子從楚國返回衛國,此時,衛國有許多孔子的弟子做官,衛國國君也有任用孔子之意,孔子主張為政必須先從“正名”開始,決不能放棄原則。但是,要“正名”,衛國國君的王位就難保住,可想而知,衛國國君是不會同意的。
魯哀公七年,魯國與吳國舉行繒城會議,魯國被迫送吳國“百牢”重禮,幸虧臨時借用子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