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善是儒學的理論基礎。《中庸》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只有上天賦於我們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才有“率性謂之道”。如果人的天賦本性是惡的,聖人也不敢教我們率性而為了。正因為如此,證明“人性本善”這一命題為真就非常必要。但是,真正想去證明“人性本善”的先哲並不多,孟子就是最早,恐怕也是唯一的一個。 孟子真正試圖證明人性本善的論述集中體現在《告子》一章中。但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內,讀完此章後都認為孟子的證明並不成立。後想起《離婁》中的“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句,突然明白了孟子對於人性本善這一論點的立論依據:孟子對於“人”的定義與我們所理解的“人”的含義不同。 我們所理解的“人”都是從生理意義上去理解的。他們都有血有肉,有各種欲求,會做好事,也會做壞事。從這個角度來看“人”,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都不全面。但孟子所理解的人是從道德角度來定義的。他覺的,人與禽獸的差別是很小的。為什麼我們“人”能稱之為人而禽獸不能稱之為人呢?就是因為我們具有仁、義、禮、智、信等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人性”。這些個“人性”,當然都是善的。反過來說,如果你不具備這些“人性”,你壓根兒就不能稱其為“人”了,而只能算禽獸。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罵一個人壞到極致,往往說,他簡直沒人味兒了,沒人性了,或者說,他是個衣冠禽獸!我們在這樣說的時候,其實和孟子想的是一樣的:只有具備了基本的“人性”的人才能稱其“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的“人性”必然是善的。這便是孟子“人性本善”的立論依據。
人性本善是儒學的理論基礎。《中庸》說:天命謂之性,率性謂之道。只有上天賦於我們的本性是善的,所以才有“率性謂之道”。如果人的天賦本性是惡的,聖人也不敢教我們率性而為了。正因為如此,證明“人性本善”這一命題為真就非常必要。但是,真正想去證明“人性本善”的先哲並不多,孟子就是最早,恐怕也是唯一的一個。 孟子真正試圖證明人性本善的論述集中體現在《告子》一章中。但有很多人,包括我在內,讀完此章後都認為孟子的證明並不成立。後想起《離婁》中的“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句,突然明白了孟子對於人性本善這一論點的立論依據:孟子對於“人”的定義與我們所理解的“人”的含義不同。 我們所理解的“人”都是從生理意義上去理解的。他們都有血有肉,有各種欲求,會做好事,也會做壞事。從這個角度來看“人”,說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都不全面。但孟子所理解的人是從道德角度來定義的。他覺的,人與禽獸的差別是很小的。為什麼我們“人”能稱之為人而禽獸不能稱之為人呢?就是因為我們具有仁、義、禮、智、信等這些只有人才具有的“人性”。這些個“人性”,當然都是善的。反過來說,如果你不具備這些“人性”,你壓根兒就不能稱其為“人”了,而只能算禽獸。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罵一個人壞到極致,往往說,他簡直沒人味兒了,沒人性了,或者說,他是個衣冠禽獸!我們在這樣說的時候,其實和孟子想的是一樣的:只有具備了基本的“人性”的人才能稱其“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所謂的“人性”必然是善的。這便是孟子“人性本善”的立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