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猛歷史

    “孝治”,堪稱是古代皇帝宣揚自己仁義道德的一面大旗了。從先秦以降,歷代帝王都有”孝治“的一面,所謂“孝悌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 。在國家治理層面,以孝選官、以孝施法、以孝求忠、以孝訓民,“孝”演變成為一系列制度化的行政措施,按教科書的說法,也即是成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必備手段吧。

    尤其是選官任官。以漢代為例,一個人只要”孝“,就可被”舉孝廉“,如曹操、孫權等都是孝廉出身。隋唐行科舉,朝廷專門設立了以 “孝悌 ”名稱的考試科目 ———孝悌廉讓科、孝悌力田科,有資格應試者只需“精通一經”或“熟讀一經”即可,相比其他科舉選官科目考試而言難度大大降低。即使是其他科目考試考生,在稽核錄取時也會優先參考其孝德品行是否優異。

    關於“孝治”的內在邏輯。

    一,“孝”這面旗幟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中國古代社會是建立在以宗法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關係基礎上的,國家關係、君臣關係都是家族關係、父子關係的擴大與延伸。我們的社會結構講究家國一體化,“孝”既是向血親盡孝,亦可推演為向朝廷”盡孝“,即謂“求忠臣於孝子之門”。

    二,“仁”、“孝”同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兩大內容,但就執行與考核層面,“孝”的表現明顯更容易被察覺甚至量化。因此,歷代從推廣經學教育,到提倡養老敬老、甚至擢用年高德劭的老人,以及在律法上將“不孝”入罪,都成為國家重視”孝治“的重要體現。

    如果按現代營銷包裝的角度來看,所謂“孝治”就是歷代帝王推行統治的重要包裝手段,讓硬政治軟著陸,讓百姓更心甘情願地接受統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NBA勞資糾紛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