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21659796494

    我注意到,這個1歲多的寶寶會走路不會說話。他(她)是否經常用行動向大人表示自己的意圖?或者他(她)作出一些行為,大人就會馬上猜測他(她)要做什麼?如果是這樣,寶寶的脾氣大其實是在與大人互動的過程中形成的。因為寶寶小的時候,要求的事情會比較簡單,無需言語溝通,大人就很容易猜中,也很容易滿足他(她)。慢慢的,孩子就覺得只要是自己提出的要求,大人就應該很快明白意思,很快滿足要求。當孩子逐漸長大,要求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只用行為示意,大人不容易明白,或者就算弄明白了也不能立即滿足。這時,有些大人會要求孩子用語言來進行溝通,有些大人則努力提升自己領會孩子意圖的能力。被要求用語言溝通的孩子必須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將自己的意圖轉化成會說的詞彙,大人也能用語言跟孩子就這個要求能否達成進行“討價還價”,於是,表達要求和滿足要求的過程相對來說可以進入“協商”程式。努力提高自己領會能力的大人,因為對孩子的表達沒有要求,所以孩子會覺得自己提要求的方式無需改進。這樣,大人猜測意圖的時長、決定是否滿足要求的時長都變成了孩子等待的時間。這種等待對於1歲多的寶Bora說是非常無聊難以忍耐的。他(她)會覺得,你們怎麼這麼笨啊!怎麼就不明白我要什麼呢!為什麼不能馬上滿足我呢!你們以前可不是這樣的啊!你們不愛我嗎!當然,因為語言表達的能力沒有發展出來,所以,寶寶只能用大喊大叫和哭鬧來表達以上意思了。家長聽不懂,就慌了神,趕緊滿足了事。於是寶寶認為大喊大叫加哭鬧是有效溝通方式,以後繼續使用。說到這裡,家長應該能推理出來以下觀點了:寶寶脾氣大,是跟家長互動的後果。要解決這個情況,請先改變家長自己對寶寶的溝通方式和基本態度。無論寶寶會不會說話,請把他(她)當成一個有理智的人來對待,提要求請用家長能理解的方式提,不能滿足要求要給出充分合理的解釋(別隻說“這個不行”、“那個危險”來應付)。尤其是有些事,明明大人自己這麼做,不讓小朋友做,更得好好說清理由。寶寶一開始會繼續以前的溝通方式,畢竟這是以前行之有效的方式,沒理由馬上放棄。請家長耐心對待,同時不要對孩子的哭鬧有恐慌心理,覺得孩子哭鬧是對自己的否定和指責。堅持2-3次,新的溝通方式建立以後,孩子的脾氣自然就會好轉。最後,別在孩子生病或者疲勞的時候開始執行新的溝通方式,大人生病和疲勞的時候都特別容易失去理智,何況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推特出手,給特朗普推文貼上“事實核查”標籤,你咋看待這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