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片好笑

    大部分口吃患者都是透過“模仿”、“暗示”而形成。語言是通過後天的學習而會的,幼兒開始學習說話的過程是:在與周圍人群正常接觸的生活環境中,開始學習說話,先透過模仿形式,由不清楚的發聲學會說簡單的單詞,再把學會的單詞累積和鞏固起來,同時在大腦中的“語言中樞”形成語言訊號,此後隨著大腦機能不斷成熟和對語言的不斷學習,累積鞏固,語言的表達能力很快地發展起來,成為自己完善的語言系統。絕大多數的口吃患者都是在兒童期發生口吃的(10歲以前)。10歲以後再發生口吃則較少見。兒童時期是學習語言的時期,這個時期,兒童的模仿性特別強,要學會大量的語言,然而這個時期也正是兒童的神經系統尚未定型(甚為脆弱,且有極大的可塑性)、不夠成熟與不穩定的時期,最容易接受周圍環境中患口吃人的影響。好奇心是兒童的本能,喜歡模仿別人不正常的語言,這種原因形成的口吃,叫做“有意模仿”。還有一些口吃患者並非因好奇而有意去模仿,而是在周圍環境中接觸了患口吃的人,無意中受到了耳濡目染的影響,不知不覺地形成了口吃,這叫做“暗示”(又叫做感染)。所以,有很多口吃朋友,怎麼都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麼開始口吃的。有些兒童是在學話的時期,生理上有某些尚未成熟的弱點,如發音器官不成熟,體弱多病、性格孤僻,導致發音遲緩、說話吐字不清或咬宇不準,語句不適當的中斷,或者單字多次重複,這時如果老師、家長注重兒童的發音規律,尊重他們的性格和行為,循循善誘,是可以改正過來的。但恰恰相反,有些老師和家長進行不適當的指導,生硬地勉強兒童,要求他們的一言一行都符合自己的喜惡,有的甚至橫加打罵或懲罰,嚴重地摧殘兒童脆弱的神經系統。這樣,反而使兒童建立起不良的條件聯絡,因此形成口吃。也有一些兒童做了錯事,心懷恐懼,忐忑不安,此時家長如對其恫嚇,則可能導致神經緊張,久而久之也將成為口吃患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糖尿病能吃薏米紅豆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