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地域不同的緣故,我們這裡端午節有去丈母孃家的習俗,尤其是已有婚約的,這一天真有點一“禮”定終身的意思。
當地對女婿有兩種稱謂:“老”女婿、新女婿。“老”女婿的“老”,並不是指年齡,而是指已經結了婚的;新女婿指訂婚了,媳婦還沒過門的。
端午節這一天,只要沒有到外地打工的,新、“老”女婿都要抽空去一趟丈母孃家。即使本人不在,那過了門的媳婦也得去孃家。
端午節與過年去孃家意義不同。“老”女婿去叫“送結”,意思是“永結同義”。當地人端午節家家都要做酒涪子、粳糕(或包粽子)、煎油餅等地方特色小吃,還要繡荷包、香囊、花花繩(脖子、手、腳腕戴)等工藝品,這可是沿襲已久的端午節風俗了。
吃罷早飯,“老”女婿們,或攜妻帶兒,提上自家做的那些小吃,再捎帶一兩瓶酒,便興沖沖地趕往丈母孃家。其實丈母孃早在村口或門口望著女婿女兒的身影。女婿進門了,簡單的問候之後,丈母孃便把自己做的酒涪子等端上了桌。女婿帶來的粳糕、油餅也擺開了。這就是在“比拼”,那些小吃手法不一,做出的味道肯定不一樣,但誰也不誇貶誰家的。輪流嘗著吃,圖的就是兩家人“一條心”。丈母孃拿出了花花繩會親自拴在女婿、女兒的手腕上,外孫的脖子、腳腕上,每人還要送上一個香囊。外孫的“五毒”鞋、“五毒”肚兜也拿出來了,看把一個個外孫樂的。
新女婿端午節去丈母孃家,叫“催結”。其意很明瞭,女婿想娶媳婦,專等丈母孃發話呢!不過新女婿的禮品除了酒涪子等以外,還要送上四色布(四種顏色的布料各六尺),意思是丈母孃該給女兒準備嫁妝了。還是和“老”女婿一樣的“招待”法,另外還會告訴女兒出嫁的日子。不用說,新女婿樂的,都當即改口叫岳父母為“爸、媽”了。倒是難為了還未過門的女兒,羞紅了腳直跺新女婿的腳。
吃也吃了,默不做聲的事也定了,女婿們也該回家陪陪自己的父母。那些新女婿的父母還焦急地等著親家捎來的準信呢!丈母孃也不再挽留,目送著女婿從倒插著艾草的大門走出。
端午節,也是團聚的節日,我們這裡是有端午節走孃家的習俗,我結婚第二年了,昨天婆婆還囑咐我今天要備四色禮回孃家
也許是地域不同的緣故,我們這裡端午節有去丈母孃家的習俗,尤其是已有婚約的,這一天真有點一“禮”定終身的意思。
當地對女婿有兩種稱謂:“老”女婿、新女婿。“老”女婿的“老”,並不是指年齡,而是指已經結了婚的;新女婿指訂婚了,媳婦還沒過門的。
端午節這一天,只要沒有到外地打工的,新、“老”女婿都要抽空去一趟丈母孃家。即使本人不在,那過了門的媳婦也得去孃家。
端午節與過年去孃家意義不同。“老”女婿去叫“送結”,意思是“永結同義”。當地人端午節家家都要做酒涪子、粳糕(或包粽子)、煎油餅等地方特色小吃,還要繡荷包、香囊、花花繩(脖子、手、腳腕戴)等工藝品,這可是沿襲已久的端午節風俗了。
吃罷早飯,“老”女婿們,或攜妻帶兒,提上自家做的那些小吃,再捎帶一兩瓶酒,便興沖沖地趕往丈母孃家。其實丈母孃早在村口或門口望著女婿女兒的身影。女婿進門了,簡單的問候之後,丈母孃便把自己做的酒涪子等端上了桌。女婿帶來的粳糕、油餅也擺開了。這就是在“比拼”,那些小吃手法不一,做出的味道肯定不一樣,但誰也不誇貶誰家的。輪流嘗著吃,圖的就是兩家人“一條心”。丈母孃拿出了花花繩會親自拴在女婿、女兒的手腕上,外孫的脖子、腳腕上,每人還要送上一個香囊。外孫的“五毒”鞋、“五毒”肚兜也拿出來了,看把一個個外孫樂的。
新女婿端午節去丈母孃家,叫“催結”。其意很明瞭,女婿想娶媳婦,專等丈母孃發話呢!不過新女婿的禮品除了酒涪子等以外,還要送上四色布(四種顏色的布料各六尺),意思是丈母孃該給女兒準備嫁妝了。還是和“老”女婿一樣的“招待”法,另外還會告訴女兒出嫁的日子。不用說,新女婿樂的,都當即改口叫岳父母為“爸、媽”了。倒是難為了還未過門的女兒,羞紅了腳直跺新女婿的腳。
吃也吃了,默不做聲的事也定了,女婿們也該回家陪陪自己的父母。那些新女婿的父母還焦急地等著親家捎來的準信呢!丈母孃也不再挽留,目送著女婿從倒插著艾草的大門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