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滅吳實際上只用了不到5個月,之前的十幾年雙方並未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吳國也談不上什麼堅持不堅持。之所以這麼晚才動手我認為原因來自雙方:一是吳國家底還算豐厚,西晉沒必勝把握也就沒輕舉妄動;二是西晉被國內事務牽扯一直沒顧上,朝中伐吳意見也不統一。
東吳不比蜀漢,無論人口、地盤還是軍隊數量都要多出一倍:蜀亡時人口94萬、軍隊10萬,地盤僅有益州;吳亡時人口230萬、軍隊23萬,地盤包括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個州。吳國在孫權時代積累了豐厚的資本,經濟支撐力強,也出現了一批後起良將——如陸抗、丁奉。而且還有長江天險,西晉要打的話也需做一些功課,比如造船和培訓水軍——益州刺史王濬其實一直在抓這事。
東吳甚至還不斷挑釁西晉呢,雙方几次小規模衝突大多肇始於吳,比如丁奉攻渦口,魯淑圍弋陽,孫遵、李承、孫慎侵擾江夏、汝南,孫皓還親自率軍攻打過壽春。雖說沒沾什麼光,但也並非絕對劣勢。尤其是泰始七年(271年)陶璜攻打交趾,還取得了降服三郡的好成績。
正因為東吳不弱,西晉滅吳的條件不充分,朝中才分成兩派。主戰派羊祜、杜預、張華與反對派賈充、荀勖、馮紞意見長期不統一,甚至伐吳開始後仍然爭論不休——當然這既是分歧也是政爭。
就西晉來說,司馬炎以晉代魏後需要一個輿論過渡期,休養生息、清除異己和開啟局面也都需要時間,不便發動大規模戰爭——特別是在沒把握的情況下很容易轉為被動。此外災情不斷和邊疆不穩也牽扯了精力:水旱蝗雹、瘟疫饑荒波及全國一半以上的州;河西鮮卑的叛亂持續了10年,直到滅吳之戰開始才平息;幷州匈奴和北方鮮卑也不斷擄掠邊疆。這些都讓朝廷無暇南顧。
不過司馬炎執政前期還算英明,政策也積極,西晉總體是上升趨穩的走勢。而東吳正相反,末帝孫皓躁狂殘暴,孫權時代積累的財富被造光,許多將領見勢不妙紛紛降晉——比如夏口督孫秀及其部將何崇、西陵督步闡、平虜將軍孟泰以及王嗣、邵凱、夏祥等等。糟糕的局面和兵將流失進一步拉大了南北力量的對比,東吳也終於被騰出手來的西晉迅速拿下。
西晉滅吳實際上只用了不到5個月,之前的十幾年雙方並未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吳國也談不上什麼堅持不堅持。之所以這麼晚才動手我認為原因來自雙方:一是吳國家底還算豐厚,西晉沒必勝把握也就沒輕舉妄動;二是西晉被國內事務牽扯一直沒顧上,朝中伐吳意見也不統一。
東吳不比蜀漢,無論人口、地盤還是軍隊數量都要多出一倍:蜀亡時人口94萬、軍隊10萬,地盤僅有益州;吳亡時人口230萬、軍隊23萬,地盤包括揚州、荊州和交州三個州。吳國在孫權時代積累了豐厚的資本,經濟支撐力強,也出現了一批後起良將——如陸抗、丁奉。而且還有長江天險,西晉要打的話也需做一些功課,比如造船和培訓水軍——益州刺史王濬其實一直在抓這事。
東吳甚至還不斷挑釁西晉呢,雙方几次小規模衝突大多肇始於吳,比如丁奉攻渦口,魯淑圍弋陽,孫遵、李承、孫慎侵擾江夏、汝南,孫皓還親自率軍攻打過壽春。雖說沒沾什麼光,但也並非絕對劣勢。尤其是泰始七年(271年)陶璜攻打交趾,還取得了降服三郡的好成績。
正因為東吳不弱,西晉滅吳的條件不充分,朝中才分成兩派。主戰派羊祜、杜預、張華與反對派賈充、荀勖、馮紞意見長期不統一,甚至伐吳開始後仍然爭論不休——當然這既是分歧也是政爭。
就西晉來說,司馬炎以晉代魏後需要一個輿論過渡期,休養生息、清除異己和開啟局面也都需要時間,不便發動大規模戰爭——特別是在沒把握的情況下很容易轉為被動。此外災情不斷和邊疆不穩也牽扯了精力:水旱蝗雹、瘟疫饑荒波及全國一半以上的州;河西鮮卑的叛亂持續了10年,直到滅吳之戰開始才平息;幷州匈奴和北方鮮卑也不斷擄掠邊疆。這些都讓朝廷無暇南顧。
不過司馬炎執政前期還算英明,政策也積極,西晉總體是上升趨穩的走勢。而東吳正相反,末帝孫皓躁狂殘暴,孫權時代積累的財富被造光,許多將領見勢不妙紛紛降晉——比如夏口督孫秀及其部將何崇、西陵督步闡、平虜將軍孟泰以及王嗣、邵凱、夏祥等等。糟糕的局面和兵將流失進一步拉大了南北力量的對比,東吳也終於被騰出手來的西晉迅速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