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楊一清,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是明朝的著名官員。歷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五十餘年,官至內閣首輔,,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被稱為“出將入相,文德武功”,其才華堪與唐朝的一代名相姚崇相媲美。那麼,楊一清又是怎樣一個人呢?他有怎樣的一生呢?本文帶你走進這位明朝著名官員——楊一清。楊一清畫像

    楊一清年幼才華橫溢,聰明過人,被視為神童,十四歲時參加鄉試,成為翰林秀才,成華八年,中進士,任中書舍人。後楊一清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僉事,後任陝西副使督學。此後入朝,任太常寺少卿,進南京太常寺卿。於弘治十五年,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擔任陝西巡撫,負責督理陝西馬政,治理軍紀,使得軍紀嚴明。楊一清為官一生,為維護明朝的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在陝西任職時,楊一清多次平定外來者的侵犯,嚴格軍紀,加強防範,修建了邊疆防禦工程,增強了邊關的防禦。楊一清為官多年,為政通練,賞罰嚴明,大膽使用人才,以壯年到老年的全部精力,三次出仕西北,為西北所貢獻出的智慧和力量。

    楊一清著作

    楊一清的著述大多為奏議,如《關中奏議》、《督府奏議》、《綸扉奏議》等。楊一清致力於國計民生、整治邊防,有著超人的政治眼光和治理才能。楊一清不僅在政治方面有所成績,在文學方面他也有所成就,他的才能被世人所敬仰。楊一清擅長創造詩歌,其代表是《石淙詩稿》。

    楊一清

    《明史》中這樣評價楊一清:“一清生而隱宮,貌寺人,無子。博學善權變,尤曉暢邊事。羽書旁午,一夕佔十疏,悉中機宜。人或訾己,反薦揚之。惟晚與璁、萼異,為所軋,不獲以恩禮終。然其才一時無兩,或比之姚崇雲。”

    參考文獻:

    1.《略論楊一清“持重守禦”的民族關係思想》鄧雲; 崔明德

    2.《楊一清在西北》謝玉傑; 唐景紳

    3.《楊一清與大禮議》趙毅; 胡克誠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楊一清是大明王朝正德到嘉靖朝的名臣,他是明憲宗弘治年間入仕,到嘉靖時,已是四朝元老。

    楊一清租籍是雲南安寧人,曾經有過短暫的時間回過安寧,現在安寧文廟的牆上還有楊一清的詩,他的故鄉在溫泉鎮,現在尚有許多遺蹟。溫泉鎮有兩個明代歷史名人留下過足跡,一是楊一清,一是楊慎。

    楊一清的從政時間與王陽明基本是重合的,楊一清年紀比王陽明大,王陽明剛入仕不久就因反對劉瑾被髮配到貴州龍場。這時的楊一清己經是方面大員了。他與王陽明之間的交織,我沒查過,但是政治理念應該是相似的,因為讓劉瑾倒臺的關鍵人物就是楊一清。

    此題問楊一清為何死不瞑目?這就要談到楊一清與張璁之間的權利鬥爭,要談他們的鬥爭,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嘉靖朝一個著名的事件,議大禮,也稱“大禮議”。二是明朝為了保證皇權專制而設立的內閣互斗的政治制度。

    先說議大禮事件,這是貫穿嘉靖朝前期一二十年的一件大事。原因是,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去世後沒有兒子,繼位的是他的堂弟朱厚熜,也就是嘉靖。嘉靖繼位後,想封他死去的爹興獻王為皇帝,而這是違背封建正統禮法的,朝庭中一部分人反對,一部分人支援,鬥爭了一二十年,才把問題解決了。這一事件就稱為“大禮議”。

    對議大禮的評價,在現代人看來,沒什麼意義。嘉靖是叫孝宗為爹,還是興獻王為爹,都無所謂,反正二人都死了。可在當時,絕對是大事,因為他會對社會形成很大影響。按常規,朱厚照死了,沒有兒子,當時的首輔楊廷和要為他過繼一個兒子來繼承家業。可是武宗侄子輩的沒有合適的,便為他爹過繼一個兒子,算武宗的親兄弟繼位。可是嘉靖上臺後,不認帳了,只想繼承家業,卻不想給人當兒子。這就引起了比較正統的大臣的不滿,群起反對,這些反對的人是佔多數的,以楊廷和為首,在當時被稱為“守正諸臣。“另一部分人是懂得變通,既然皇帝決心辦這事,他們就想盡辦法為皇帝找理論根據。這些人就被稱為“議禮諸臣。“

    張璁就是議禮諸臣的代表。他挖空心思為皇帝找到了一個光明正大的理由,叫“承統無繼後“,這是從儒家典籍中挖出來的,翻譯一下很簡單,就是“只當皇帝不當兒。”

    議禮諸臣在當時是被目為逢君之惡的小人的。但是張璁四十七歲才中進士,功名之心很重,如果不利於特殊事件進身,恐怕一輩子也混不到內閣中。

    在守正之臣與議禮之臣的鬥爭中。議禮派受到皇帝的支援,楊廷和被罷官。張璁一步昇天,很快被提拔到內閣中去。

    在這場鬥爭中,楊一清的態度是比較超脫的,一開始,他沒有反對張璁,反而對張璁表現出欣賞的意味。張璁天真的以為楊一清與自已是一派的,可是在張璁入閣一事上,楊一清並沒有推薦張璁,這就引起了張璁的仇恨。以此便開始了他們的權力之爭。

    張璁與楊一清的爭鬥與明朝內閣制度的特點是有關係的。朱元璋和朱棣廢除宰相制實行內閣制就是為了加強皇權。使得內閣互相爭鬥而削弱個人權利。明朝後期首輔的權利雖然很大,但都不能與前朝的宰相比。

    明朝首輔稱“當國“,按慣例,內閣首輔說了算,首輔主要是看進入內閣時間算的,首輔如果丁憂,父母死了回家守孝,次輔就頂上,成為首輔。假如原來的首輔又被皇帝召回來,那麼現在的首輔就要退到次輔的位置,說話就不算了。這對於權欲心很強的政治人物來說,無疑是很難過的。所以明後期形成一種做法,如果把對手搞下去之後,必須痛打落水狗,不死不休,否則,他那一天東山再起的話,你就面臨報復。張璁必要置楊一清於死地是因此,而後來的嚴嵩搞死夏言,也是因此。

    楊一清活到七十多歲死去,也算是壽終正寢。可是他在臨死之前,張璁們一直在搞他的材料。只是死了之後,沒有威脅了,事情才了了。

    把楊一清和張璁比較一下,楊一清頭腦靈活,軍事才能非常突出,政治手腕也很厲害。搞倒劉謹,就是證明,張璁雖然也是不錯的政治家,個人覺得從能力上說,還是比不過楊一清,但楊一清最終敗下陣來是與能力無關。與皇帝的關係有關。

    楊一清雖然不反對大禮議,但他卻沒有為議禮做出實際貢獻。而張璁卻是冒著萬人的唾罵,幫嘉靖完成了心願,贏得了皇上的心。皇上的支援,才是他取勝的法寶。

    張璁的本事,楊一清應該是清楚的,不把張璁放在眼裡也是很正常。可是,他沒有想到張璁為了實現自己目的,是可以使用一切手段的。當他晚年之的悲嘆“受了小人算計“的時候。已經沒什麼意義了。

    不過,遇到張璁和嘉靖,他還是幸運的,畢竟人死之後,一切都結束了。如果遇到嚴嵩和萬曆這樣的人就沒這麼幸運了,不信看看夏言與張居正的身後事就清楚了。

  • 3 # 鋤揚軒

    這一點上,楊一清和王陽明的觀點是相同的,屬於朝野的不謀而合,充滿了人性的閃光點,遠勝於投機取巧的政客張璁。

    至於為什麼死不瞑目,應該也不至於,明朝政治家有幾個結局好的?看看夏言,看看徐階,再看看張居正。楊一清結果是善終。相比較於王陽明算很不錯了。王陽明是孤孤單單死於一條小船上,死後也沒什麼實質性哀榮。

    最後,感覺楊一清屬於明朝奇葩官場上比較潔身自好、敢於決斷的人物,是個很正面的人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孩姓楊缺火求名字父親姓楊母親姓張謝謝了?